探访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
7年间 这家民营孵化器培育出609家企业

3月24日早上9点半,泸州国家高新区众创中心2层到6层,熙熙攘攘,访客很多,这里是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的“根据地”。312会议室里,孵化器副总经理戴有莲刚落座,手机就响了起来。
“做什么行业,需要多大的办公室,有项目计划书吗?”她语速很快地问着电话那头。挂掉电话,她言简意赅地解释:“有项目想要入驻,前来咨询流程,现在办公室很紧张。”
每天,戴有莲都会接到不少这样的咨询电话,咨询背后是火热的需求。这家2018年成立于泸州国家高新区的民营孵化器,以“技术转移+科创服务+产业孵化”为核心,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目前累计孵化609家企业,培育3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申请1250项知识产权,孵化企业产值累计超7亿元。
新特点
管理团队90%以上为“90后”,决策快、转化快、迭代快
静态的数据不足以反映孵化器的特点。“快、活、新。”戴有莲归纳总结,语速仍然很快。
快,首先体现在决策上。“作为民营孵化器,我们的优势在于灵活,市场响应速度快,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适时调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戴有莲说。
具体有多快?一个对比可以说明:提交项目计划书、安排路演……3天内,孵化器即可敲定企业能否入驻,而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园区要花上10天左右。
决策快,带来企业落地快。譬如,2023年专注AI智慧体检的企业四川中菁智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落地孵化器,从签约到中试再到入驻,仅用时3个月。
成果转化也很快。戴有莲载上记者驱车10多分钟,抵达泸州临港经济开发区。这里,从孵化器“毕业”的明星企业——四川中能驭风新能源有限公司主攻低速微风发电系统研制,于2021年落地孵化器,当前估值达到9亿元,有着较高的成长潜力。
“落地后得到当地在风场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到6个月,我们就完成风机的技术成果转化。”企业董事长高宇说。
主攻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制的“毕业生”四川博尔特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用时不到8个月,就将清华大学团队的绳索机器人技术成功转化。企业创始人陈永报说,产品即将在客户生产线上试用,未来在酿造等领域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
当前,孵化器正在积极搭建小试中试平台,力争让更多企业获益。整体来说,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方面的小微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一般用时6个月到1年,生物医药企业涉及临床试验环节,一般在3年内完成转化。
快,还体现在迭代上,相关机制较为灵活。“企业请得进来,也请得出去。”戴有莲说,之所以设定劝退机制,是因为要腾笼换鸟,优化培育发展一部分企业。设置阶段性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孵化模式。
也就是说,孵化器每年选出排名前30%的企业,为他们提供定制服务,比如使用管理系统、享受画像分析等服务。“淘汰10%的低效项目,同时为它们匹配其他资源。”戴有莲解释。
随着项目不断优化,要从孵化器“毕业”的标准也水涨船高,比如要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营收需达1000万到2000万元、吸引投资500万元以上等。
走上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人也很“新”,员工普遍年轻,朝气蓬勃。企业创业团队60%以上为不到40岁的“85后”,孵化器管理团队90%以上为“90后”。
新模式
抛弃“大而全”的孵化思维,精准孵化新兴产业项目
美好的果实不是一开始就能结出来。按戴有莲的话说,来自逆向思维的试错经验。
先看项目。一开始,孵化器缺乏经验,曾尝试企业共性“全链条孵化”模式,针对所有企业都采用同一套入驻流程,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考核企业。一些入驻前很看好的项目,在考核中得分却不尽如人意。管理团队很纳闷:花了大力气,为什么孵化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企业?
再看运营。当时,孵化器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转,造血功能几乎没有,管理团队也才四五人,精力有限、服务不够深入等问题困扰着戴有莲等人。
管理团队认为,孵化模式必须改变。他们走出去学习,在湖北等地考察大型孵化器和较小民营孵化器时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孵化器制定的考核标准不适用,不能照搬;二是就民营孵化器来说,以租赁为主,为企业赋能不足,造血也不够。
如何吸引更多更优质的项目落地?2021年,深思熟虑之后,变革开启。团队调整策略、转化思路,转向“精准孵化+外部协同”,与成都、重庆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飞地”,用差异化路线来吸引项目落地。
“这成为孵化器发展的转折点。”戴有莲说。
首先,产业主动走上“窄路”。孵化器抛弃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孵化思维,而是结合本地基础,聚焦前沿新兴产业,譬如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这一思路与四川去年启动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不谋而合。
“这也说明我们‘赌’对了。”管理团队提出,当前孵化器80%以上入驻企业为新兴产业项目,接下来还要结合西南医科大学等本地资源,单独打造生物医药孵化器。
其次,造血功能得到加强。相比其他地方的民营孵化器,这里租金收得少。租金少了,就必须增加造血功能。“我们决定采取‘空间结合+赋能企业’的策略。”戴有莲提到,赋能的重点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与高校联动等增值服务,通过孵化加投资,即投资股权,与企业进一步绑定,并负责一部分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改变效果初显:去年,增值服务营收达到近800万元,企业产品按比例分成,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今年将依托泸州老窖等本地龙头企业推进更多项目发展,预计孵化器营收将呈上升趋势。
在人才方面,技术飞地等模式直接弥补了本地高端人才缺口。
以低速微风发电项目来说,高宇给记者分享了一则好消息:去年底,企业参与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项目里的一流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将通力合作,为项目提供强大的脑力支持。”
当下,孵化器走出泸州,将这一新模式在巴中、成都、眉山等地推广复制,同时与重庆荣昌、璧山等地的孵化器紧密合作、联动发展,将川渝两地创业项目进行精准匹配。
展望未来发展,管理团队提出了需要更大场地、招引更多人才等诉求。业内人士建议,还可加强与国有孵化器、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孵化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服务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