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体育活动做足做好?昭小答题:“空间革命”+科技赋能

每天1节体育课已经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日常,“上足”的同时,如何保证“上好”?作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昭忠祠分校进行了“空间革命”,将垂直空间挖掘到极致,不仅在小场地上也能上演大体育,还利用科技赋能,将智慧体育进行升级。
“我们秉持‘向上要空间、向边角要场地’理念,在架空层设‘五环投掷站’和‘小海豚赛道’,楼梯间打造‘凹凸乐园’,让校园各处都成为学生锻炼场所。”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不仅进行了“空间革命”,还在每层楼阅读机设“智慧运动”栏目,学生按兴趣选体育学习内容,视频跟练。“我们以儿童视角营造科技体育生活场地,开发涵盖航空航天、航海、建筑、定向越野四大领域的科技体育课程体系,学生在课程中动手制作模型、操控模型、开展定向越野运动。”
同时,学校将时间管理进行精细化运作,实行“4+1”课程模式,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1节足球课,还有“科技体育课”“游泳课”等特色课程。每天30分钟大课间,涵盖特色自编操、武术操、韵律操、往返跑、身体素质练习以及趣味运动等多种项目,让学生在欢乐中锻炼身体。
此外,学校与猛追湾游泳场建立了深度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建“水上教育基地”。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依托其设施和师资开设游泳课程。多年来,为省市区等游泳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体育苗子,在四川省运动会游泳项目中,更是斩获了多个冠军。学校与周边资源紧密合作,与五昭路社区共同打造“15分钟运动圈”,利用街角公园设置“健身驿站”。每年,联合社区举办社区亲子运动会,营造良好社区运动氛围。
今年以来,锦江区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探索实践,积极落实关于“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工作要求,聚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综合体育锻炼模式,结合“双减”工作进一步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视力保护、品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