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让非遗焕发新活力 四川48人入选这份国家级名单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的入选名单里,四川共有48人入选。截至目前,四川共有153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7年我国开始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以来,四川本次入选的人数属历届最多,其中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传承人不仅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还借助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重焕生机与活力。
多个项目首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四川入选的48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类别。其中,川菜烹饪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龙舞(安仁板凳龙)、木版年画(夹江年画)、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地毯织造技艺(阆中丝毯织造技艺)、藏棋等30个项目均是首次增加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川菜烹饪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舌尖上的非遗”,究竟谁有资格成为首批国家级传承人?记者看到,名单中“川菜烹饪技艺”的两位传承人均来头不小。卢朝华是锦江宾馆原总厨,早在1999年就获得了“首届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另一位徐孝洪则是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专业教师,也是“银芭”“南贝”等黑珍珠餐厅的创始人,近年带领团队不断研发宫保雪花牛肉、妙龄乳鸽配汉源贡椒等新川菜,不断打破川菜在公众心中重油重辣的刻板印象。
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选的48位四川传承人中,很多人都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如本次入选名单中的卢兴琼,几十年来从一名老国企普通丝毯纺织女工,逐渐成长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并创办了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让阆中丝毯发展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高端奢侈品,多年来远销日本、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蜀绣大师彭世平,自1980年进入蜀绣厂,至今已在蜀绣行当耕耘四十多年;荥经砂器制作大师曾庆红更直言:“自己最自豪的就是一辈子干好了做砂器这一件事。”
创新表达让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如果说“禹的传说”“毕阿史拉则传说”等民间文学的传承人坐得住冷板凳令人敬佩,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利用当前新传播手段传播非遗,通过不断探索传统工艺的时尚表达,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则让非遗呈现出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遵循古法却不守旧,是很多传承人当下的可贵品质。荥经砂器多年来一直是传统单一的生活用具,但曾庆红等一众传承人不断探索将砂器向茶杯、茶具、花瓶、艺术品摆件等类型转型,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新砂器提升了传统手艺的附加值。如今,曾庆红的砂器厂已成为开放式的荥经砂器活态馆,成为当地知名的网红景点。
借助互联网扩大传播效果也在被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尝试。60多岁的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在孩子的帮助下搞起了抖音号,让很多网友了解了彝绣,视频获赞量累计已超1000万。早在2019年阿西巫之莫就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让当地上千人通过合作社销售刺绣工艺品,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两年前,阿西巫之莫的作品被某国际品牌看中,其设计元素亮相国际舞台。
新入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有多人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也卓有成效。丁知竹成都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志云,早年家庭作坊式的竹编生产,每年只有几百万元的产值,“今年园区扩建,瞄准海外市场,预计今年就能有2000万元的市场规模。”而李志辉的藤器公司同样是当地藤编产业的龙头企业,年产值已达500万元。不仅如此,公司通过藤编制作和研学体验等结合,让企业成了旅游点,探索出了“藤编+”的非遗工坊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正不断取得新突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颁布施行,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转化”双轮驱动的制度框架。“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川工蜀艺”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非遗的活化利用,也让非遗不断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