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蒲江耙耙柑走俏市场

甜甜圈四川柑橘加工中心,包装工人正在工作。
彭跃站在田坎上,看着地里挂满枝头的耙耙柑,脸上满是笑容。
“家里种了20亩耙耙柑,已经预订一空。”彭跃是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水口村村民,他预计今年家里能收获约10万斤耙耙柑。“耙耙柑刚上市,今年采购价比去年上涨30%左右,看来今年是个丰收年。”
蒲江是成都耙耙柑的主产区,目前种植面积达35万亩,今年产量预计约80万吨,同比有微小增幅。因天气原因,今年蒲江耙耙柑大量上市期“迟到”10天左右,但采购价大幅上涨。
上市时间推迟,为何价格更高?1月21日,记者走进蒲江县田间地头,探寻耙耙柑高价畅销的秘诀。
今年行情好
右手拿起网套,左手抓起一个耙耙柑,轻轻一“蹭”,包装工魏永菊熟练地给一个耙耙柑套上防撞网套。在位于蒲江县大兴镇王店村的甜甜圈四川柑橘加工中心,魏永菊一天下来,能给数千个耙耙柑穿上“外衣”。
称重、分级、去袋、剪枝、上网套、装箱……加工中心里的100余名工人忙个不停。“从1月15日开始,我们每天的进货量都在10万斤以上,主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商超。”该加工中心负责人王志武边指挥入场的货车边介绍道,“去年我们采销 1000万斤蒲江耙耙柑,今年行情好,要增加到1500万斤。”
水口村党总支纪检委员李辉同样感受到市场的火热:“很多采购商主动对接农户,但有些农户迟迟不签订单,他们在观望,可能春节前后采购价还会迎来一波上涨。”
蒲江提前谋划,多方拓展销路,也折射出市场的火热。去年12月13日,2024首届中国耙耙柑大会在蒲江举行,国内耙耙柑产业上下游供应链、采购渠道商以及蒲江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围绕耙耙柑产业发展、市场行情等展开交流对接。今年1月3日,蒲江举办2025万果博览荟(中国·蒲江)果品交易会,吸引国内外80余家水果采购商、供应商等参展,签订一揽子产销合作协议。仅在交易会当天,各地采购商就采购蒲江晚熟柑橘上万吨。
品牌赋能,助力高品质耙耙柑卖出好价钱。2020年,“蒲江耙耙柑”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也更高。目前,蒲江耙耙柑已出口至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泰国等10余个国家。“蒲江正推进‘长秋禅橘’‘百年贡果’等绿色种植和品牌运营,争取打造出更多优势产品。”成都蒲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云说。
品质很重要
1月21日一早,一辆核载8吨的货车开进彭跃家的地头,10余名工人背着背篓,采下一个个拳头大小的耙耙柑。记者跟随彭跃来到田间,一路上他连续接到几个采购商的电话。“才上市没几天,他们都是订了货的,问的问题也是同一个:哪天可以来采摘?”
每年12月底至次年3月,是蒲江耙耙柑的成熟季。“原本应在1月初大量上市,由于受去年雨水和光照等因素影响,上市时间推迟到1月15日左右。”蒲江县农业农村局“两个替代”工作负责人杜济锦告诉记者,在上市时间推迟、产量同比有微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大幅上涨,“去年全县的平均采购价约为每斤3.1元,今年预计超过4元。”
耙耙柑“卖得好”,品质很重要。在杜济锦看来,市场行情上涨和蒲江县近年来持续实施“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工程有很大关系。“相对于传统种植,实施‘两个替代’的特色水果,在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等各项参数指标上均占优势。”
今年,蒲江“两个替代”示范基地从去年的92个增至103个。值得一提的是,蒲江春见(耙耙柑)于去年获得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颁发的碳标签评价证书,继蒲江爱媛橙获全国橙类水果首个“碳标签”认证后,成为四川第二个“碳标签”橙类水果。“从目前市场终端数据来看,‘碳标签’耙耙柑的销售价格比同品质耙耙柑高出约10%。”孙云说。(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昊 成都观察 杨柳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