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刘清友:建议加强地质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人民网成都1月22日电 (记者李平)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施小琳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支持在川高校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
“我认真聆听了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随后,施小琳省长又亲临成都代表团参加审议,带来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嘱托。”省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表示,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人大代表,他深刻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项重点任务对“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更高要求,也为高校带来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
“成都理工大学作为扎根四川的‘双一流’高校,传统优势特色在于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地灾防治、生态环境等领域。”刘清友表示,立足省委、省政府最新战略部署,在打造全国制造业基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服务川藏铁路、雅下水电等重大工程,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诸多方面,成都理工大学可以发挥更大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对此,今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刘清友提出了对固体矿产资源领域、新型能源体系、地质领域防灾减灾救灾、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建议。
加强固体矿产资源领域科技创新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人民网记者 张玉琳摄
“四川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尤其在战略性矿产、稀贵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攀西地区为主的钒钛磁铁矿和石棉地区为主的锂矿储量居全国首位,铜矿、铅锌矿、金矿、磷矿、晶质石墨等资源丰富,且在资源分布和开发条件上具有一定优势,与周边省份形成了高度的资源互补性。”刘清友建议,以“三江成矿带”为重点,深化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勘查技术创新,在重点区域建立矿产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评价体系,强化“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航空物探技术以及深部钻探技术,加强资源勘查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份资源勘查合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锂、铁、稀土、铜、铅、锌、金、磷等战略性矿产、稀贵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支撑。
坚持“集约化开发与精细化利用”,重点布局钒钛稀土资源的深加工产业链,推进磷矿及非金属资源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等,通过与云南、西藏等区域协同,形成资源联合开发、加工一体化的格局,并依托四川交通、金融等优势,牵头建设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矿产资源交易平台,提升区域资源开发的效率与附加值。
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四川具有建立多能互补新型能源体系的巨大潜力。盆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40万亿立方米、全国第一,石油资源量约16亿吨。氦气资源占中国总储量的90%以上,地热资源可利用总量居全国第3位,氢能源制备规模位居全国第4位,光伏产业具有较大产业优势,水电装机容量接近1亿千瓦、居全国第一。”对此,刘清友建议加快构建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国家能源保供基地。深化以天然气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气-氦-氢-热-锂-钾”多资源联合勘探评价与开发,包括四川盆地演化和多资源耦合富集机理、数字盆地建设与多资源综合评价、深地钻采装备与多资源高效开发、绿色低碳油气开发与碳埋存等,形成现代新型能源体系。
创新以多元化利用为指导的地热资源“发电-供暖-制冷-康养-养殖”梯级利用,重点突破高原高温地热资源勘探评价与地热能发电、盆地油气废井中低温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勘探评价与钻采关键技术等。
发展以矿物材料为核心的“光伏-储能-锂矿”协同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包括锂矿开发、提锂化工、锂电储能器件、光伏发电材料,特别是发展以钙钛矿光伏电池为主的新型光伏产业,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厂,实现能源的战略补给。
完善以水利发电为牵引的从设备制造到电力销售利用的全过程产业链,包括大型发电设备研发与制造、水电站建设与运维、地质环境评估与生态保护、电力输送网络与智能配电系统、水电制氢产业。
加强地质领域防灾减灾救灾的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已发现近30万处灾害隐患点,其中约70%分布于西部山区,导致西部山区大型地质灾害防控难度极大。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成渝地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是全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呈现出点多面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特点。四川地灾10万余处,威胁120个城镇、500余家企业、多条交通主干线和多处基础设施。”刘清友认为,地灾防治的主要“痛点”和难点是如何提前识别灾害隐患并准确发布预警信号,以及如何精准预测地震群发性滑坡灾害。
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人民网记者 张玉琳摄
围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需求,瞄准西部山区大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复杂,突发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技术不成熟,地震群发性地质灾害难预测等问题,他建议,通过将工程地质学、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非显性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技术,突破无变形迹象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难题;研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解决突发灾害准确预测难题;形成地震群发性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解决强震应急抢险早期部署盲目问题。
同时,充分运用“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增强数智防治能力,推动线上感知预警和线下呼叫响应互动联动,从而推动四川省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监测预警、精准预测和快速处置等领域的系统集成,推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防治实践都走在世界前列。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刘清友认为,当前,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递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管理和技术问题。
比如,四川在矿产资源开采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尾矿和固废的处理和处置以尾矿库和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不足,导致固废堆积、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地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受开发建设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许多区域也面临着修复难题和保护困境。
对此,他建议利用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立足西部生态脆弱区,强化技术支撑,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地质灾害等产生的重大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强化“三废”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体系,聚力解决战略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重大工程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民群众应急响应需求,统筹规划生产和生活地下空间布局,研发应急设施设备,构建生产、生活地下空间的安全、健康、环保体系。开发优势和战略矿产资源尾矿、废渣,提高资源使用和转化效率。实施清洁能源开发及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保障绿色能源自给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