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共建“蓉城一家亲”幸福家园

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四川天府新区联合提交的案例《探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 共建“蓉城一家亲”幸福家园》,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3年度改革创新案例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案例。这一荣誉标志着成都市在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都,作为连接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肩负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国家试点示范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打造“蓉城一家亲”民族工作品牌,积极推进幸福城市建设。
为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在蓉的安居乐业条件,成都市不断完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搭建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617个,成立了成都市祥瑞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民族关系协调站等多个服务机构,推动实现了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成都市还加强了与西藏、新疆等地驻蓉办事机构的协作,落实了一系列政策,如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等,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方面,成都市积极开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指标体系。通过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都市成功营造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此外,成都市还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项目,如“蓉城一家亲”、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等。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需求,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引领带动了全社会形成了共促民族团结进步、共筑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
针对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成都市主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出台工作标准、创新工作模式等措施,构建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覆盖的工作网络。其中,天府新区安公社区的创新实践“五六民族工作法”尤为突出,该社区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队、开展多元化公益服务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民族互嵌共融氛围。
成都市在探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过程中,还注重通过宣传教育、汇聚众力、文化浸润等途径,推进各民族互嵌共融。通过打造宣传教育基地、开展“讲好民族团结成都故事”等活动,成都市有效凝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共识。同时,成都市还持续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汇聚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文化浸润方面,成都市紧紧抓住文化认同这个民族团结的“根”与“魂”,通过投放“道中华”品牌宣传海报、建成民族团结文化地标、扶持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等措施,彰显了城市多彩文化之美。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还增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认同与情感认同。
未来,成都市将继续深化探索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幸福家园。同时,成都市还将持续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多成都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