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手机“种”姜 村民说“香”

2025年01月09日09:09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进水温度47℃、出水温度48℃、环境温度12℃……种姜大户游俊刚掏出手机,打开小程序检查锅炉设备,“这样土壤温度就能保持在二十五六度,最适宜生姜生长。”

游俊刚用手机操作锅炉设备。谢金成摄

游俊刚用手机操作锅炉设备。谢金成摄

“地里铺水管,生姜睡地暖”,这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作为内江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威远县主产的反季节生姜,因采用锅炉加热循环水提升地温栽培而得,又称“锅炉姜”。

当“智改数转”的“东风”吹来,村民们淘汰了使用多年的“老物件”,用智能化的电热锅炉替代了纯人工的燃煤锅炉。锅炉设备连接手机后,村民在手机上就能“种”姜。

在游俊刚的姜地里,10余名村民忙碌有序。经过清洗、装车,这些仔姜被送往成都、重庆等城市,端上了居民的餐桌。“从上个月月初就开始挖,以目前的行情来看,平均每天都要卖两三万块钱。”游俊刚说,“这块地仅2.7亩,产值可以达到50多万元。我的手机可是‘大功臣’!”

插在姜地里,用于测量温度的测温计。谢金成摄

插在姜地里,用于测量温度的测温计。谢金成摄

“解放人力、降本增效、环保安全。”游俊刚用12个字总结了手机“种”姜的优势。

首先是解放人力。在使用燃煤锅炉时,每隔2个小时就需要往炉里添一次煤炭。游俊刚说,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要有人守在地里。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调好水温,就可以安心在家睡觉了。

其次是降本增效。在节约劳动力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节约燃料成本。烧煤,也是烧钱。尤其是近几年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种植户成本剧增。游俊刚算了一笔账:同样的姜产量,烧煤需要3万多元,而电费仅需1万多元。

然后是环保安全。手机“种”姜采用的电热能,几乎可以实现零碳排放。同时,电热锅炉设备连接手机后,可实现分时段控温,还能定时开关机,保证了设备运行安全。

姜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谢金成摄

姜地里一派繁忙景象。谢金成摄

事实上,作为村里首批“吃螃蟹”的人,游俊刚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锅炉姜”在当地被称为“三高”产业:高成本、高投入、高收益,更换设备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亩均损失将高达10多万元。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游俊刚深知:必须带头干!

第一次用电热锅炉种出的仔姜,被村民们调侃“长相不好看”。游俊刚反复试温和调整,终于摸索出门道。如今,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一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如果没有故障提示,那就意味着生姜长势良好。

游俊刚把“锅炉姜”分拣、装箱。谢金成摄

游俊刚把“锅炉姜”分拣、装箱。谢金成摄

目前,新店镇共有1000亩左右的姜地,每年在实现约3亿元产值的同时,也要燃烧上万吨煤炭。

“我们申请了碳中和示范村项目,要逐步淘汰燃煤锅炉,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实现减碳不减效益。”新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金平介绍。

村民吴慎武是当地种了20多年锅炉姜的“老把式”。此前,每次路过游俊刚的姜地,他总会下意识地去摸摸水管,想知道温度够不够、设备好不好。前几天,镇上开了“煤改电”设备更新动员会。从观望到期待,吴慎武在会上举起双手赞成,就盼着早日用上新设备。他也想当一回用手机“种”姜的新农人。(彭茜、刘小玲、徐静)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