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已成万亿级“风口”
“四川队”开掘资源“第二矿山”
优势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四川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全省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共有经营户2.5万家,已建成回收站点约1.5万个
瓶颈
●随着企业的涌入、拆解能力的上升,部分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产能的迅速扩张,使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
突破
●面对行业“内卷”,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11月4日,刚从山西太原、吉林长春回到成都,四川鑫恒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济君便一头钻进企业的再制造物联网云仓中心。货架上,是从报废汽车上拆下来的车架、车灯等回用件。出差,正是为了拓展这些零部件的销售渠道。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今年,四川先后印发相关行动方案。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再生资源利用“国家队”上场,释放出循环经济产业的又一积极信号。
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已成万亿级“风口”,“四川队”的实力如何?产业还面临哪些挑战?
产业布局广泛且深入
规模逐渐扩大
“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大方面来讲,四川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产业布局广泛且深入,规模逐渐扩大。”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会长钟勤建告诉记者,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使得四川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热土”。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四川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业集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全省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共有经营户2.5万家,已建成回收站点约1.5万个。
具体到细分领域,四川省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川给出一组数据:四川共有58家企业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认定,分布于除甘孜、阿坝外的19个市(州),年拆解能力在110万台左右。
而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领域,全省共有5家企业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质,总许可年处理能力约4000万台(套),规范拆解量居全国前列。
11月4日,四川长虹格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对废旧冰箱的压缩机、线路板进行初步拆除,随后将冰箱本体破碎,再通过磁选、风选等分选程序将铜、铁、铝等不同金属分离,最终金属回收率能达到行业领先的99.5%以上。
“近期,我们每天的拆解量都在6500台(套)左右。”长虹格润电废事业部副部长王登富告诉记者,依托长虹的销售、服务、回收网络体系,长虹格润信息家电年处置量达到210万台(套),位居西部地区第一。
“由于运输成本等限制,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基本都在本地消化。”绵阳卓龙金属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超介绍,在当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背景下,产业前景更被看好。随着企业的涌入、拆解能力的上升,部分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2020年9月,《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施行。王川回忆,当时,四川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数量为40家。而与年拆解能力110万台左右相对的,是2024年1—6月四川回收报废机动车12.06万辆。
多位业内人士提及,产能的迅速扩张,使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甚至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王登富表示,相比之下,在家电回收领域,区域拆解能力较为平衡,但也存在非法回收、非法拆解的情况。
实际上,事关环保大事,“正规军”的准入门槛并不低,相关企业的场地、设施设备、拆解技术规范、污染防治措施等都有明确规范。“一家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的投入基本在千万元级别。”李德超说。
因此,非法回收、拆解的乱象不仅不利于资源“第二矿山”的开发利用,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威胁。
好消息是,去年,商务厅、公安厅、交通运输厅等6个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针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乱象加大整治力度。今年,商务部等7个部门印发通知,强调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资质认定管理、开展打击非法回收拆解专项整治行动等,行业乱象将得到更大力度整治。
寻找新空间
迈向规范化、高端化、协同化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位受访者提到,面对行业“内卷”,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不同于以废钢、轮胎、有色金属、塑料等物资为重点的销售企业,鑫恒仁将回用件和再制造件销售作为企业的核心。
曾济君表示,为拓展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鑫恒仁正在加快产业生态建设。今年,公司拆解的回用件率先出口东南亚地区,同时与法国公司合作,率先成立报废车回收拆解行业的中外合资企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退役潮到来,废旧电池梯次利用板块想象空间巨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58万吨。
当前,这一领域仍面临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利用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产业方兴未艾,正是机会所在。长虹格润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早有布局,具备将镍钴锂深加工为电池级碳酸锂、硫酸钴、硫酸镍等的能力。
仍有川企不断入局。今年3月,四川首条全流程、全要素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生产线调试完成,首批电池级碳酸锂合格产品的顺利下线,标志着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场掘金“城市矿山”。
“四川废旧锂电池行业起步较晚,同时面临市场无序竞争等诸多问题,需要构建独有竞争力。”蜀矿环锂总经理刘芸珲介绍,企业采用国内领先的拆解、分选和冶炼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安全可控、有价金属回收率高等诸多优势,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供应链建设,形成覆盖川渝云贵片区的废旧锂电池回收网络。
在钟勤建看来,近年来,四川废弃物回收体系加快健全,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门槛较低,回收经营主体规模普遍较小,“散兵”型回收主体占大多数,资源回收体系仍有待健全。
钟勤建认为,四川循环经济产业仍需向规范化、高端化、协同化“进化”。比如,各地要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夯实四川循环经济产业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露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