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基层联播

成都青羊:观教育泰斗风采 感课程改革力量

2024年09月30日16:45 |
小字号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9月30,成都市青羊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举办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建设之语文特级教师走进成都市青羊区研讨活动”。活动围绕“双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新问题、新任务、新举措,深入研讨和探索实践路径以及操作策略。

成都市青羊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科院院长邵开泽表示,近两年来,青羊区各个学校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路,在本次活动上,青羊教师将展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堂,以课为例,诚邀专家点评,共研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建设。

“期待通过本次专业而务实的交流平台,集结全国各地教师及教育的专家,共同探索中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政策,分享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运营发展中心主任郭峻驰说。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冯恩洪教授指出,教学设计应该从“老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转向“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真理”,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时刻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学生到哪里?我们怎么去到那里?学生到了吗?要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合适表达能力。这四大能力,如同四大支柱,支撑起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确保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课堂应该是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

在现场,一场横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课堂,展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与活力。每个学段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诠释着课改的内涵。

初中两堂课引领着一场从经典传承到时代新声的华丽蜕变。从程娅娜老师精心打造的《猫》之课堂,到杨楠老师深邃呈现的《记承天寺夜游》,让同学们见证了现代文与文言文之间的无缝跨越。从现代到古代,从现实到超脱,这场跨越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对文化传承的肯定,更是课改精神的深刻体现,是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的呼应。

高中两堂课无疑是感性与理性交织、思辨与美感并存的视听盛会。朱彦平老师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课,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带入了高中课堂。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社会学知识,更是在引导学生们用思辨的眼光审视我们的乡土社会,理解“差序格局”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理论框架中探寻现实问题,如何在社会现象中提炼学术观点,这是课改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关键能力”目标的生动实践。

江虹老师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一场文学与想象交织的盛宴。她以李白这首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们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深。江老师不仅解析了诗中的意象与情感,更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走进李白的梦境,感受那份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情怀。在江老师的课堂上,文学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成为了启迪智慧、激发情感、培养审美能力的钥匙。这不仅是文学教育的成功,更是课改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理念的生动体现。

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小学姜鑫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两小儿辩日》。课前,进行论点调研,了解学情。课程中分别设置活动与分享交流,迁移所学的说理方法,思考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在评价中判断起点、明晰层级、锚定目标,不断获取学生的反馈,实现“教—学—评”一致,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李世春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设计巧妙,以班级故事会的情境设置为明线,以“三看”为暗线贯通全文。始终抓住以读为先导,打破了逐字解文的教学模式,以多角度的追问和多形式的品读,丰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主旨。以“动”与“不动”两个词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观察思考并推理判断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学生历经了一场思维之旅。最后,在介绍王戎成就与“竹林七贤”后,以群童形象激发学生向历史人物学习的热情。这堂课中,李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