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社会

75载风雨兼程 蜀道不再难

2024年09月19日07:45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75载风雨兼程 蜀道不再难

1925年,老成都三官堂,一辆旧的英制奥斯汀敞篷轿车经水路从上海运抵,这是成都的第一辆汽车。躺在崇山怀抱中的成都人,在这辆轿车上第一次瞥见了现代交通的模样。

  就在一周前,2024年9月12日,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声,一辆客车在天邛高速“撞红”开跑,宣告我省5个高速公路项目开通,四川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0公里,位列全国第三。同时,成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03公里,登上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前的巴蜀大地,没有一寸铁轨,仅有数百里土制公路,陆路交通运输完全依靠落后的鸡公车和黄包车,天府之国的物资要靠着肩挑手扛才能出川。

  从诗仙李白“蜀道难”的千古绝叹,到10000公里的巴蜀通途,75年来,四川人编织了四向通达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起双机场,密如蛛网的交通网络已成为支撑城市群、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成都、四川的交通史,与新中国的发展环环紧扣,书写了75年来从“蜀道难”到“蜀道通”,迈向“蜀道畅”的篇章。

  改写“蜀道难”

  九旬老人用一生见证

  年过九旬的陈相全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汽车时的情景。

  1948年冬,家住资中罗泉井的陈相全背上行囊启程出发,一路经过资阳、简阳、翻过龙泉山,用了整整三天,终于走到成都东大路,开始了他在成都列五中学的求学。学校门口,年轻的他第一次看到小汽车,这匹四轮“马儿”飞驰的身影连同成都的繁华一起刻上心头。

  1951年,陈相全作为建筑队伍的一员,来到正在修建的成渝铁路工地上,为工人们当起了文化教员。教人识字、领读扫盲,满山工棚中,他见证着15万筑路大军,凭着灯笼火把照明,钢钎、大锤、十字镐开凿,流血流汗,在连绵不断的巴蜀群山中建起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1952年,成渝铁路竣工,陈相全从熙攘的人群中挤过,第一次坐上火车。平稳的火车上,震耳欲聋的汽笛声盖不住沿途群众的欢呼,更盖不住他内心的感慨。当时的他不会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这一段百余公里的路途,还将架起高架、修通高速、开出高铁。年少时三天的风餐露宿与翻山越岭,已恍如隔世。

  “做梦也不会想到,四川的交通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2024年,他的这句感叹,道出了祖祖辈辈川人受困于交通的心声。

  75年过去,铁路从无到有,公路日新月异,天空愈加繁忙,成都人探索外界的旅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成都结束“手无寸铁”的历史;1995年7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开通,成都拥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2015年,成渝高铁开通,高速铁路首次在成都开跑;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拥有“双国际机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境内铁路从零开始,至今已超1000公里;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公路仅有465公里,如今已拥有上万公里普通公路和上千公里高速公路;1952年,成都拥有首条公交线路,现在却已发展出数十条地铁和遍布街巷的公交线路。

  一句“蜀道难”延续千年,改写“蜀道难”,也已在风雨兼程中走过了75载。

  向山川要答案

  “90后”凉山娃圆梦

  “我就是在那个车站坐上火车,走出大凉山求学的。”2022年12月,崭新的动车在新成昆铁路上飞驰,首发动车副司机沙马伍且坐在窗边,讲述着自己的“成昆记忆”。

  越西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长期以来,建成于1970年的老成昆铁路成为十万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道路。“小时候我就想,长大以后要天天坐火车。”童年时,沙马伍且跟着父母,乘坐着老成昆铁路的“慢火车”穿梭于各个乡镇赶集卖货。长大以后,同样是乘着“慢火车”,他离开大凉山,前往成都求学。2022年,他学成归来,成为新成昆铁路的动车司机,圆了儿时的梦想。

  沙马伍且与成昆铁路的故事,是无数凉山人的共同记忆。被业内称作“地质博物馆”的成昆铁路沿线,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开通,频频创造历史!动车奔驰在山川险阻之间,倒映着75年来成都人向山川挑战,突破“不可能”的点滴。

  曾经的望山兴叹化作了改天换地的力量。一场持续75年,堪称奇迹的交通建设在四川拉开大幕。川人从清末保路运动以来的通途梦想,开始在一滴滴川人的汗水中凝成现实。

  “钢铁巨龙”冲破险阻。1951年,成渝铁路的十余万筑路者以篾条计数,刻下了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记忆。2024年,川青铁路的动车突破2000多米的海拔落差,从成都开到了黄龙九寨,挑战铁路建设极限;“高速通道”从无到有。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设者肩挑手扛,不破龙泉誓不还,在山脉间凿出“西南第一路”。2024年9月12日,四川高速公路总里程迈上10000公里大关,交通勘察、设计、施工能力全面进入国内“第一梯队”;“走出夔门”再写新篇。曾经,川江千帆过三峡,九死一生。今天,汽笛声响,“长江班列”搭载“川货”,在铁轨上翻过三峡再入水,仅青白江中心站,就来往运送40余万个标准集装箱。

  百年通途梦,今朝梦圆。

  轨道上的都市圈

  市民生活的幸福底色

  “本次中秋专列由福田站开往中秋团圆站,请拉好扶手,资阳线护您回家团圆。”

  飞驰在成都与资阳之间的四川省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轨道交通资阳线进入开通倒计时。9月14日,成资两地市民代表等百余人作为第一批乘客,乘坐特别定制的资阳线中秋专列,奔赴团圆之路。

  城市间,“轨道上的都市圈”日渐成形。城市内,十余条地铁线路、遍布大街小巷的公交,串起了城市的脉搏,现代公共交通服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成都人的生活,让2100万居民“身在咫尺”。

  上世纪40年代,成都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公共交通的雏形。抗日战争期间,成都人尝试性地开办起了行驶于成渝、成灌等线路的班车。然而,破旧的木炭车和坑洼不平的公路完全无法承担起公共交通的大任,往往十走九停,仅仅几个月便宣布终止了。

  成都公共交通的真正开始,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那年,一辆由货车改造的公交车身披彩带,正式在成都载客运营。这是成都的第一辆公交车,也是成都公共交通服务的“原点”。

  公共交通提升了出行效率。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成都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2013年,成都快速公交在二环高架桥开跑,开了快速公交在我国内地全独立路权的先河。

  公共交通促进着城乡交融。西岭雪山脚下的天宫庙村,中国邮政投递员伍凯一家做着快递分拣。一辆“小黄车”停在路边,准备卸下村民的快递。在成都乡村,这样的“小黄车”时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不仅承担着小件货运的功能,也是乡村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拓展了出行半径。地铁线路不断延长,将都市圈连为一体,不分你我。快速公交织密成网,跨区通勤不再烦恼。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完成,成都人乘着“天府号”动车组,如同搭公交一般便捷。

  75年快速发展,现代公共交通已成为成都市民生活最为重要的幸福底色。从地铁、公交,到中欧班列、双国际机场,立足于锦江畔,现代交通已从成都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当乘坐川青铁路的动车进入莽莽群山时,总会让人心生感动。

  广元翠云廊,青翠的古柏树见证着古蜀道的沧桑变化;巴中千佛崖旁,高铁连起成巴快线;三峡川江边,“长江班列”驶过千古夔门,一路向东……行走在条条古今交织的蜀道边,75年来,四川人凿通天堑的壮举总能让这样的感动不断涌现。

  “新蜀道”仍在延伸。2024年,天府新区经眉山至乐山、邛崃经芦山至荥经、成都至汶川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成南、成温邛、成渝等既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成渝中线高铁、西部陆海新通道呼之欲出。

  从封闭内陆到开放前沿,国家立体交通“极点”建设逐渐成势,未来的蜀道,定会更加精彩。(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煦阳)

(责编:章华维、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