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教师的天职是让学生超过自己

——回忆我的博士生导师赵华明教授

李后强
2024年09月10日21:4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今天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我想起我的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化学系教授赵华明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教师的天职是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否则,人类和社会就没有希望,就会倒退。”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当好人民教师、当好领导干部,总希望带出比自己更杰出的学生和更优秀的干部!

让学生超过自己,这是一种格局和境界。赵华明教授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事他不熟悉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我博士专业是生物有机化学,但我研究分形、混沌、孤波、拓扑、哲学、系统学、微分几何、复变函数等,他也支持帮助。在他关心鼓励下下,我与程光钺教授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分形专著《分形与分维》(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后来又出版了《分形理论及其在分子科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3年)等系列非线性理论著作。他还专门给《分形与分维》一书作序。他说,虽然自己不懂分形与混沌,但看了国际上许多重要学术刊物都发表了这方面的严肃论文,可以肯定这是新兴学科,必须大力支持。

赵先生是大教授、大学者,但生活极其简朴。我有了孩子的消息告诉他后,他说想了很久,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礼物,于是决定亲自用相机给我全家拍一组照片,地点选在望江公园。由于孩子没有来成都,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后来,我当了教授,他说这次一定要拍照纪念,就叫来他的全部研究生与我到九眼桥拍照,他自己骑自行车在前面带路,当年他已经75岁。

赵先生一生低调,很难找到他的宣传报道和工作照片。1991年,北京有个研究生教育杂志约稿,要公开宣传赵先生,他坚决反对。后来,学校领导给他做思想工作,说这是川大的荣誉,请支持一下,他才勉强同意,并说只能叫我写,于是有了《故土生壮志桃李寄深情》这篇文章。四川大学高教所把此文收入《春风化雨育英才——四川大学教书育人经验集》书中,由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正式出版发行,后来《晚霞》杂志也发表了此文。这算是对赵先生稍微详细的第一次宣传报道。因此,今天我把此文附在后面,作为教师节对导师的怀念。赵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他的夫人唐维瑶教授也去世了,我一直没有写点文字纪念他俩,心头非常内疚和不安。但赵先生的谆谆教导我永远铭记于心,总是指导我不断前进。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

《故土生壮志桃李寄深情》

(写于1991年)

40年前的金秋,太平洋上浪涛翻滚,水天一色,群鸥翱翔。“威尔逊总统号”海轮破浪前进,驶向中国海岸。一位青年背倚船舷,凝视蓝天,发出深情的感叹:“鸟儿返巢,游子还乡,祖国啊,我终于回到了您的怀抱……”

星移斗换,光阴似箭,40年前的年轻人,而今已两鬓添霜。他就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四川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赵华明教授。

赵华明回国4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称得上桃李满天下。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更加精神焕发,先后招收硕士及博士生数十余名,其中半数以上或已毕业在美、欧深造,或在德国、日本及瑞士接受联合培养,已毕业的研究生中,许多人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赵华明教授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现任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协会永久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此外,他还担任《化学研究与应用》主编,《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编委。虽然工作繁重,但仍勤奋不懈。

赵教授对化学造诣高深,涉猎广泛,通晓英、德等多门外语。因科学研究及研究生培养成绩显著,多次受到表彰。他从不因循守旧,总是鼓励青年人勇于创新。他的一位研究生对近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理论颇感兴趣,有志进行研究,但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而裹足不前。他在浏览大量文献(包括这位研究生所发表的论文)之后,认定这种理论既具广阔的前景,也能同专业方向结合,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于是力排众议,给学生以大力支持。这个研究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取得了预期成果,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收到索取论文抽印件函500余封。1990年5月,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主持召开的“第四届亚太物理学会”(汉城)组委会特邀这位研究生出席作报告。他无限感慨说:“若无当初导师一席话,哪有今日寒梅香!”

赵教授经常鼓励青年人超越前人和老师。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自然规律,否则人类社会就没有希望。如果不是后来者超过先辈,人类社会就只能停留在原始水平”。他认为,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科学工作者尤须经常保持谦逊态度,乐于承认“后生可畏”的现实。他从不强不知为已知,经常坦率地说:“这我不懂,提不出意见”。但是,他总是勤于学习和探索,并对专业中的新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

赵教授经常利用课堂讲授或文献讨论会的间歇与学生谈心,进行学术指导和思想教育,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商。赵教授对学生的期待与关爱都尽在不言中。一位在美留学的学生来信说:“赵先生的为人治学都是我们所欣慕的,我不但从他那里获得了力量,也发现和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赵教授工作繁忙,但对于源源不断的登门造访、求教、求助者,总是热情接待,热情帮助。他年事已高,视力渐衰,看书看稿时经常备有三副眼镜,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字迹。有时还需将两副眼镜重叠方能阅读,求教者目睹此情景都很感动。赵教授常说:“把寻求隐藏在自然现象里的奥秘、信息和规律的动机同对祖国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怀相结合,是人们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支柱”。这段话正好说明了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探索的力量源泉。近年来他在培育人才的同时,还与他的合作者一道在国际权威刊物《四面体》、《国际生物大分子学报》、《甾体》及国内一流学报《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涉及物理有机、生物有机及甾体化学方面的论文多篇。他领导的“生物有机”研究小组,已形成以甾体及仿酶模型为主攻方向的特色路线。这些,都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甾体》杂志前主编西格罗夫来函说:“据我所知,您们的论文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刊物《甾体》上的第一篇论文。我们发现您们的论文非常令人激动……”国内同行专家的评价是,“这一系列论文解决了化学中的一大难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对防止辐射,防抗癌变,控制生育及能源开发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赵华明教授年逾古稀,但壮心不已,培养英才力度不减,这同他始终具有拳拳报国之心,孜孜求索之志分不开。1918年他出生于成都市,幼年丧父。目睹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天府之国”的艳称已无法掩饰人民饥寒交迫的惨景,于是立志学习科学技术以振兴中华。1943年他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1946年接受主编《科学世纪》的任务,他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在发刊词中大声疾呼:“今后的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把科学成果交给人民。”“一切爱好真理的人们一定能够立于同一战线去为中国的现代化,为人类的解放而努力!”。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通过考试于194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华盛顿大学。1949年10月,获悉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激动得无法入睡,立即争取回国。那时,他的导师、著名有机化学家道本教授曾几次劝说他继续留美,并许以多种优惠条件,但他没有动摇。此外,华大外国学生顾问,华大中国学生会主席也以中国正处于战火之后,无法进行正常科研活动为理由而极力劝阻。但是,赵华明却以“正因为我的祖国还很贫穷,她需要千百万科学工作者为之服务”而婉言谢绝。历经曲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凭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赵华明为祖国的教育、科技事业工作了半个世纪。在累累硕果面前,他想的是什么呢?

“当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虽奋力直追,仍滞留于时代与同仁之后。但我对于历史所赋予的发展科技与教育的使命坚贞不移。祈愿我能始终保持奋进不已的热情与精力,为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科技优势而奉献微薄之余力,为振兴中华而探索不息!”这就是赵华明的理想和追求。

赵华明教授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学有志:他认为要投身于科学研究这一艰苦而又高尚的事业,不能仅靠一时的兴趣与热情,必须具有矢志不移、坚韧不拔的决心。这样面对科研中的重重困难,才能百折不回一往直前。因此,他招收研究生时,首先要考察的是,是否有献身科学的志向。

(2)博集快行:他主张知识面要尽量广阔,要有渊博的知识。他说,坚实而深厚的基础理论是建立系统专门知识的前提。求知不能仅限于本学科专业,更不能局限于论文的课题。在有机专业方面,他率先开始物理有机实验,以拓宽学生所具有的方法和技能。选定甾体为主攻方向,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有机化学知识。实践已证明这些作法的有效性。此外,他鼓励学生经常保持对学术动态的敏感,尽力开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渠道,如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学等。尽快获取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并保持对这些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才能给自己的研究课题随时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有所创新。他还要求学生提供或指定翻译一些学术动态资料,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他所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选题都是当代学科前沿的问题,起点较高,为同行专家所称道。

(3)锐意创新:他常说,要承认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的继承性,要在努力学习和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在前人的建树上有所创新。强调博士生的工作应立足于“创新”。不应满足于横向的扩展与论证,而应锐意进取,大胆开拓。

(4)既宽又严:赵教授对他的研究生十分爱护关怀。从思想到生活,从学习到科研,他都关心和过问。他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科学追求同促进祖国繁荣富强的理想相结合。他待人宽厚,从不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强加于人,总是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科研构想与作法,他在总体方向上给予指引和帮助。他规定每个学生在每门课程完成时,写出1~2篇评述性文章,每个博士生在答辩前,需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始性论文2~3篇。学生的每篇稿件他都要反复修改,有时是将整段整节重写。对外文稿更是逐字推敲。对许多数据,常亲自核对检查,使之正确可靠。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也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

(5)集体互学:他认为,当代科学文化本质上是持续的集体事业。每个人的知识、精力和贡献都是极其有限的。为指导好每个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为此,坚持在组内举行学术报告和讨论会,有时还邀请组外或校外相关专业同志作报告,并争取同他们在资料交换及测试等方面的协作。每一位博士生都有水平较高的正、副教授参加指导。这些措施收到了博采众长的效果。这不仅使研究生的工作更加具体充实,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学术梯队。

由于赵华明教授在教学科研上的突出成就,曾被选入《美国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有成就名人录》。以后又被选入英国剑桥《前500名最杰出名人》,名列第58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代政治家曹操这雄视千古的诗句,也正好是今日赵华明教授的写照。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