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 | 世外梨源 老树梨花又一枝

2024年09月09日08:10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老树梨花又一枝

路标名片

金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缘,国道317线穿境而过。自然风光壮丽神奇,既有高山雄伟之气,又有草地壮阔之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被誉为“嘉绒故土·东女故地·中国雪梨之乡”。

金川县最具辨识度的植物是什么?是梨树。

8月底,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从马尔康市沿国道317线来到金川。一转入大金川河谷,便见河谷绵延百余里,梨树也蔓延百余里。

树有4万亩,挂果110余万株。当地干部群众说:“你们春天来,梨花成海洁白似雪;再晚点来,特有的红梨叶漫山红遍;这个时候也好,尝尝梨儿丰收的甜蜜。”

金川梨树栽培历史悠久,庆宁乡庆宁村一株古梨树冠高17米、树龄381年,跻身“四川十大树王”;这方土地上,树龄百年者比比皆是,此时的枝头都挂满果实。

从历史深处走来,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面临品种改良、管理提升、渠道拓展等问题;向现代化建设而去,推进高原乡村全面振兴,金川亟待升级产业结构、强化精深加工,培育形成更多增长点。

行走在金川,采访组想得以解答的是:在这世外梨源,如何开出振兴的“新花”。

“旧梨”与“新梨”致富果遭遇新烦恼,“靠梨吃梨”有了新方式

金川梨树主要生长地在海拔2500米以下,集中分布在大金川河两岸的咯尔、沙耳、庆宁、勒乌等多个乡镇。

“金川学子能考出大山,梨树功不可没。”咯尔乡党委书记寇良峰一见到采访组,就对家乡特产赞不绝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一斤梨能卖1元钱呢,老百姓卖梨供学生读书。”

县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支撑了这一说法,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0年间,金川县共有935人考取本专科院校,如果算上中专,人数达1798人。平均每年有近75人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而金川只是一个户籍人口6万多人的小县。

金川古梨树特征鲜明,长得高大威猛、其势参天,金川梨年产量达到3万吨,综合产值达4.5亿元。

滋润金川儿女的致富果,近年却遭遇成长中的新烦恼:省内许多县布局矮化梨种植基地,供需形势转变,市场竞争激烈;本地品种鸡腿梨受“黑心病”困扰,品质走弱;与务工相比,农民种植积极性不如过去那么高。

还能“靠梨吃梨”吗?咯尔乡给出肯定答案。金江村59岁村民季永康种植梨树7000多亩,他带着我们在他的宝藏梨园里穿行:“这是丰水梨,这是红香酥,这儿还有黄金梨、金花梨、绿宝石梨……”去年,老季的20亩梨园销售收入近20万元。

秘诀有两条:改良品种和精细化管理。季永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较早进行树体降冠和新品种嫁接,1000多棵老梨树有近800棵“发新枝”;精细化管理包括“灌冬水、清园、涂白、修剪、病虫害防治”,实施还能领到政府补贴。

有“钱”景、有扶持,调动了果农积极性。听说我们在村上采访,65岁的金红英赶来“截和”,非要拉着记者去她梨园拍摄:“我套的袋可好了,里面的果实又光滑又好看!”

从季永康到金红英,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不过,“新鲜血液”正在回流,36岁的刘兴和就是其中一位。他家在村上流转了28亩梨园,种植方式颇为不同:每亩地平均种植110棵,行列间距整齐划一;果园内架设钢架,上空扯起一张透明网,既防冰雹又防鸟。

刘兴和的举动,令老一辈刮目相看:他尝试使用网络渠道,以一箱梨(12斤)60块钱的价格,半个月售出2万斤,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刘兴和的父亲刘维建,种了半辈子雪梨,正开启创业又一春——以果代粮酿梨子酒。我们在刘家院子里看到了酿酒设施和酒窖,唯独不见刘维建。原来,当天县上召开果酒开发培训座谈会,刘维建以“先行者”身份受邀参会去了。

由此又要说到金川雪梨的另一个问题:地理区位相对偏僻,全县鲜果销售量不到全部产量的二分之一,以本地精深加工方式消纳剩余果实变得十分紧迫。

“雪梨膏与牦牛肉碰撞是一种什么滋味?”县农投公司总经理刘庆顺向采访组介绍琳琅满目的梨制品——雪梨膏、雪梨饮料、雪梨方糖、雪梨含片、雪梨啤酒……

他说,精深加工大幅提高了雪梨的附加值,比如18斤梨熬成一斤膏后售价升至百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雪梨集中上市可能存在的滞销问题,成为捍卫果农收益的“护城河”。目前,金川已培育6家雪梨深加工龙头企业。

“彼土”到“此土”同是农业探索,一个村“做时间的朋友”,另一个村在经历“共生的妙用”

“不服老不行,爬不上去啰!”河西乡乃当村村民康友林抬头望着古梨树不禁感叹。康友林子女在外务工,自家80多株古梨树处于“放养”状态,摘果靠摇,也卖不出好价格。

此时,他正在参天古梨树下与几个村民一起为储水罐修建地基,工价每人每天150元。储水罐是金川县粮蔬现代农业园区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我们站在圆滚滚的储水罐处俯瞰,总投资1000万元的粮蔬现代农业园区如同镶嵌在梨园之中。

金川山地林地多,耕地少,机械化作业困难,提高亩产收益颇为不易。去年底,乃当村发生一件大事:全村146户人将663亩土地统一流转至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县农投公司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租赁过来,并引入眉山川青农业公司管理运营。

眉山川青农业公司顾问吴永安长期驻扎村上。“劳务和工资支出一年发不够300万元,园区肯定亏本。”吴永安语出惊人,但我们很快明白了此中逻辑:村民按采摘的蔬菜斤数拿钱,钱发不够意味着产量没跟上。

吴永安介绍今年的园区种植安排,三四月种毛豆、六七月种豌豆尖、八九月种菜苔,冬天用大棚种羊肚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园区产品不止上述几个,而农作物有早熟、中熟、晚熟等类型,种植方式有套种、间种、轮种等,于是一个技术岗位诞生了——种植“精算师”,专门负责安排园区生产计划。

耕种精打细算,产品进军广东、香港等市场,吴永安立下每亩净利润3000元的目标。而包括康友林在内,村民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费用,有些熟练的务工者,月收入已稳定在四五千元。

如果说,乃当村农业探索立足“做时间的朋友”,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则在经历“共生的妙用”。

二嘎里村种植了50亩高原雪菊,据说繁花之下,还有土豆。见我们迟疑,驻村第一书记杜晓刚拿起锄头拨开花枝轻刨几下,一串串土豆破土而出。杜晓刚介绍,这些地块采用土豆、雪菊套种技术,土豆开花时雪菊尚未长高,不影响正常授粉。

“我们村的雪菊纯手工采摘、自然晾晒,七斤鲜花制出一斤成品,泡出来色泽红润清透……”村直播室内,本村姑娘侯正琴、唐辉娴熟开播,听说记者来了,盛情邀请我们出镜客串“助农嘉宾”。

去年,50亩雪菊销售43万元,每亩收益8000多元,为群众带来“三金”喜悦:流转土地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集体分红有股金。从产品去向看,定点帮扶单位华电集团四川公司内购占了很大比重。“去年我们担心打不开市场,人为控制了产量。”杜晓刚直言不讳,今年产品入驻多个商城,就是希望销售渠道更多元,“我们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呢。”

“旧宅”焕“新颜”“新村民”竞相落户,绿水青山加速成为金山银山

海拔2800米还有没有梨树?不只梨树,还有杏树、桃树。归山牧云民宿创始人田洋,今年被马奈镇白纳溪村春日里“花开秘境”的景色所打动,决定到村上投资旅游业。

这个决定似乎很疯狂。从山脚到白纳溪村村委会,长约8公里的盘山村道,要转七八十个弯,不少爬坡弯道超过300度,采访组的车甩了三盘子才转上去。旁边是深不知几许的悬崖,让人心惊。而田洋的民宿选址,更在村委会驻地之上。

辗转到了民宿施工现场,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匹白马在高山草甸的一方水塘旁悠闲吃草,一棵树、一张椅、一片天倒映水中;坐在树下长椅,大金川河谷一览无余。改造中的民宿,前身是一处废弃院落,田洋的设计创意是保留泥石外墙和整体结构,“在房子里建一套房子”,保持特色风貌和时光味道。

白纳溪旅游几乎从零起步,交通又殊为险峻,游客从何而来?田洋反而最不担心这点。他在户外运动圈小有名气,运营多个偏僻之所的同类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源。在他心目中,民宿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通往神秘的嘎达山,徒步前往可观日照金山及高山海子盛景,是户外探险的理想之地。

随着国省干线通行条件持续改善,旅游业在金川县蓬勃发展。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同比增长24.97%。尽管如此,这一数据放在全州5300万人次的游客年接待量中并不出众。许多旅游从业者认为,推动金川旅游业提档升级,亟待变花季游为全年游、观光游为体验游、过境游为目的地游,切实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

“如果仅有几间民宿,白纳溪仍没有出路。”田洋说,留住游客关键靠旅游业生态,有了生态便不会陷入“独木难支”困境。

其实,田洋在金川最早启动的民宿项目,位于安宁镇八角碉村牧马山小组,正对墨尔多山山峰。他说的“生态”就是带动一批“新村民”扎根那里,租赁闲置房屋、改造农家院落,打造餐厅、茶铺、咖啡馆、酒吧、手工作坊等业态,形成服务游客的生态圈。记者采访前一天,田洋接到了牧马山第18位新村民的电话,一位有志于发展高山高原农业的年轻人打来的。

白纳溪的“新面孔”“新鲜事”多起来了:几户村民加入闲置房屋改造行动,扩大了村上的民宿接待能力;一个名为“荒野艺术馆”的项目接踵而至,以提供住宿和创作场地方式吸引艺术家前来创作。

几乎在同样的海拔,庆宁村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修建的星空房等建筑已经整体完工,引入运营主体装修后,将绽放在被誉为“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的山巅。那里还有一个硕大的雪梨造型雕塑,金灿灿的颜色像极了这方金色山川。(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帅 刘莉 高杲 何海洋 吴聃 阿坝观察 万可枫)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