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
8月29日,以“启航数字文明,让人工智能成为‘智慧动能’”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新闻网站、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互联网企业等的150名代表,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建言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新路径,共商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之策。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各界代表讨论的热点。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分享了他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发展的思考。
在丁文华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作品和人类的创作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比如为了反映视觉给人类产生的感觉,蒙太奇对电影电视艺术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此外,人工智能如果要生成一个1分钟的视频作品,其成本也是巨大的。”丁文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尼玛扎西对多语言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尼玛扎西说:“目前世界上大概有5561种语言,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大概有140种。OpenAI GPT当前能够处理和生成约100种语言文本,但低资源语言在大语言模型中的代表性不足。”
过去几年,大模型技术研发突飞猛进,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除了ChatGPT(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聊天程序)和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我国关于生成式AI的开发和应用现状如何?
论坛现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AI”)CEO张鹏介绍,目前从数据到训练集群运维,再到核心算法,智谱AI都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我们也对标OpenAI,完成了全模型产品线开发。”目前,智谱AI的客户已经遍布各行业。
抢滩AI制高点,快手科技今年也研发出了一款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可灵AI’能够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物理规律效果,甚至是一些非常细微的面部表情,让生成的画面更加逼真和自然。”快手科技副总裁徐静芸介绍,“可灵AI”在上线1个月内就完成了3次重大迭代和升级。
在主流媒体看来,AI技术的应用是当下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方向之一。今年3月,央视频推出了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过去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营造视觉奇观的难度非常大,现在借助AI技术,仅一周时间就可完成制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主任俞勤看来,AI既代表着工具的革命,同时也是革命的工具,“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必须时刻保持敏锐和前瞻,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在速度上紧跟步伐,让创意引领潮流,让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