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记者调查

仅有4人 大山小站里的“00后”调车组

2024年08月27日09:42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近期,四川各地连发高温预警。8月20日午间,室外气温已超过38℃。叙永北开往方山的46002次列车即将出发,调车员游涛和同事黎翔皓提着列车防溜器具、列车尾部装置走向列车,拆装铁鞋、摘接车钩、复检车辆,这是列车出发前他们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境内的叙永火车北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隆黄铁路出川、入川的重要站点,目前主要承担着叙毕铁路、隆叙铁路方向的货物列车到达、出发列车解体、编组的取送车作业。

这个2023年12月21日开通的火车站,调车组只有2名调车长、2名连结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是个名副其实的“00后”调车组。

高温下,工作人员正在完成调车作业。曾刚摄

从“摘不动风管”到“调车长”

中午时分,火车站场热气蒸腾。钢轨、道砟以及铁皮车身经过长时间的太阳直射,温度已经高达50多度。游涛与黎翔皓却穿得有些“厚实”——长袖外套、长裤、胶鞋。

穿成这样是为了防止烫伤和晒伤。“今天室外气温很高,车体经过炙烤跟铁板烧没啥区别,放个鸡蛋上去都能烤熟。”

“制动软管连结!通风试验!”游涛一边和列车长互动通话,一边抓着货车扶手,脚踩梯子,“挂”在黑色铁皮车厢侧面,开始作业。侧身连结制动软管、弯腰拉动排风杆、爬上闸台拧紧人力制动机、蹲身撤除防溜铁鞋、进行摘解和连挂……太阳直射下,即便站着不动也让人有些头晕眼花。而游涛和黎翔皓作业不到5分钟,脸就被晒得发红,汗水顺着脸往下滴。

辗转腾挪间,裤子被刮出一道口子。游涛毫不在意,指着自己身上到处是破洞的工作服笑着说,长期在列车里的货箱间攀爬,衣服裤子很容易被刮烂、磨破,“这段时间穿正好,通风透气。”20多分钟后,调车作业完成,游涛的衣服已经被汗浸湿,贴在身上。

烈日下,游涛正在安装列车尾部制动检测设备。曾刚摄

一台列车进站出发,游涛的作业时间短则二三十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动作娴熟且迅速。“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连风管都摘不开。”谈起从前,游涛有些不好意思。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调车任务,他开始坚持锻炼,曾经“摘不动风管”的经历,成为他前进的强大动力。

作为站里仅有的2名调车长之一,游涛每天从接班开始就停不下来,一个班下来,他要在调车场里往返行走十几公里,拆装铁鞋(列车防溜装置)、摘接车钩、复检车辆,每天要反复蹲起几百次。

“南下是电气化铁路,列车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北上是地方普速铁路,采用内燃机车牵引。”叙永火车北站值班负责人伍洋介绍,南来北往的列车不能直接通过,需要在叙永北站进行解体、编组后再出发。所以,办理货运列车越多,站上调车作业人员越辛苦。伍洋很是心疼班里的这些小伙子,当班的时候,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4个多小时,还只能是断断续续地休息。一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

一天接发车20多趟的站台“指挥家”

同样是“00后”的马园媛虽然不用像游涛一样在列车车厢上来回腾挪,但作为列车接发员,小姑娘的工作同样不轻松。

“毕节方向6道进站信号好!”“隆泸地铁列车30001次接近!”……8月20日上午11时,走进叙永火车北站行车室,列车接发员马园媛紧盯着立在桌子中央的2台液晶显示器和数字智能操作台,仔细关注站场信号变化。10分钟后,由泸州开往叙永方向的30001次车即将进站。

列车接发车员正在检查列车编号。曾刚摄

11时05分,叙永站2号站台上,身穿橙色背心的马园媛已提前到达,一个人、一本编组信息、两面旗帜,笔直地站立着,全神贯注盯着列车运行方向。

马园媛来自内江,参加工作5年的她对列车接发程序、注意事项早已了然于胸。随着火车靠近站台,她就根据编组信息,仔细核对每一辆列车的信息和序号。她平时主要负责普速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接发。暑运以来,车站货运列车到发数量节节攀升,一趟又一趟列车陆续到达、驶离站台,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

“间隙最短时半个小时一趟,一天20来趟是最基本的。”马园媛说,由于叙永北站的特殊性,这里是南下北上列车的终到站或始发站,为了保障车辆安全有序运行,必须要“远看装载,近看走行”,核对车号和编组,严格执行相关作业标准。

灼人的热浪下,马园媛就像一位站台“指挥家”,不停地进行着接发列车作业。“忙起来的时候,半天都是在站台上连轴转。尽管站台雨棚遮住了炙热的阳光,但是袭人的热浪还是让人难以忍受。”从开始接车到核对完毕,一列40多节的货物列车,列车接发员平均需要往返行走1公里,工作20分钟左右。“忙的时候,一个班跑二三十趟。”高温下接发列车,马园媛身上的衣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到下班时衣服上都看得到汗留下的盐渍印子。

“只要有火车进场,工作就不停。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这里必须24小时有人值守,铁路纪律严格,上班期间严禁携带手机、报刊等物品,更不允许睡觉,闭眼打瞌睡都不行。”马园媛说,这是工作纪律,行车岗位无小事,一切都是安全第一。

“车站地处偏远,工作辛苦,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伍洋说,因为人手紧缺,这群年轻人都是从成都、重庆等地临时抽调过来的,为了有足够时间满足通勤,他们两人一组,一周轮一次班。“人少车多,工作量翻倍,尤其是在高温期间,我都担心他们吃不消。好在这群娃娃都很上进,吃苦受累也没抱怨。”(郭莹、曾刚)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