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牧场”到“操场” 曼巴洛村的校园里多了歌声与微笑

![]() |
工作中的兰甲泽郎(左一)。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
清晨的阳光,给贾曲河洒上了一层金色,河水汩汩,如一条金色腰带,掠过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曼巴洛村,牧民的帐篷散落在草原上,牦牛和羊群悠闲地觅食。
一阵摩托车的轰鸣,打破了清晨的静,摩托车轮碾过一段一段碎石路,在一个帐篷前停下来。“扎西德勒。”兰甲泽郎从车上下来,招呼着帐篷的主人,脸上堆满了微笑。
兰甲泽郎是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派驻到阿坝州阿坝县贾洛镇曼巴洛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到暑假,他的手头就多了一项“宣传任务”,向牧民介绍校园建设、师资力量、优惠政策、未来计划、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等相关情况,目的就是严守“控辍保学” 底线,将孩子们留在校园。
在阿坝州“控辍保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有人才有未来,这也是托底性帮扶工作的重要一环。贾洛镇曼巴洛村,位于海拔3300米高原上,一直以来牧牛放马是草原上不变的传统,自从州里确立了“育龙头、强种业、建基地、拓市场、促旅游”产业链梯次发展思路,“牦牛、羊群”两大畜牧业没有消失,反而取得了长足发展。要保持发展势头,人才是草原上珍贵的资源。
“孩子们是草原的未来。”兰甲泽郎说,控辍保学就要守牢“3岁入托(幼)、7岁入校”这个关口,坚决守住不发生季节性辍学和新增失辍学人数的底线红线。“如果不把孩子们留在学校,他们就会将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留在牧场。”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兰甲泽郎挨家挨户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依托“微网实格”“两联一进”等工作载体,发挥好村、组和网格的作用,组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村委骨干和双语宣讲力量进村入户、进寺入舍宣传宣讲,重点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同时,兰甲泽郎还协同村里精准摸实人员底数。掌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底数和失辍学人数,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主动与辍学返校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同步落实帮扶措施,全力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确保留得下、稳得住,坚决防止再次辍学、反复辍学。目前,曼巴洛村共计需送往学校孩童共计34名,已协商有意向送往学校共计11名,已送学校6名。
把人留住,交心是关键;把人留久,基础设施的是重点。和全村的产业链梯次发展思路一样,托底性帮扶工作务也需要有链条思维。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将加大电网投入,支撑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贾洛镇曼巴洛村发展规划,配套规划电网项目,进一步提升曼巴洛村集体经济产业可靠供电水平,并加快智能电表入户改造和低压四线主线改造。
“点亮高原,给牧民带来光明,只是我们电力人做的老本行。” 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郑文强表示,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运用全局思维,开展系统帮扶。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协调远牧点道路建设,还将贾洛镇曼巴洛村列入公司消费帮扶重点,计划在"慧农帮"平台开设贾洛镇曼巴洛村专区,展示贾洛镇曼巴洛村优质农产品,通过职工爱心订购,食堂、工会采购等方式,支持贾洛镇曼巴洛村优质农产品走出高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不仅如此,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还积极推进电力便民服务点融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安排工作人员驻点服务,解决老弱病残便捷办电问题,将供电服务深度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通过"共建联建"活动,与帮扶地党组织开展"共建联建"活动,慰问三老干部、贫苦党员,提升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提供助学资金和物资,确保学龄儿童能上学,提供氛围很重要。”郑文强说,电力实现了基础设施上的链接,打通了输电之路,但托底帮扶还需要情感上的链接,打通通往牧民内心之路。
据了解,全州上下也奔着“一年打好基础、两年集中攻坚、三年深化提升、持续抓好巩固”的思路,通过结对联系,帮助困难乡镇解决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发展致富、文明进步。学校的生源,正成为一个观测进步的窗口,一场带着温情的整体改变,正在高原悄然发生。(彭奎、王绍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