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照进现实 各种新型交通工具在川竞相登场
出租车在空中繁忙穿梭,磁悬浮滑板带着青少年冲往想去的地方……30多年前,科幻电影《回到未来2》中的一幕场景至今让人记忆深刻,也打开了人们对城市未来交通的想象空间。30多年后,科幻正在照进现实。
7月10日,国际空管协会2024年亚太地区年度会议在成都举办,在会议举办地锦江宾馆的上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与市民见面,未来,它或将会成为人们通勤生活的交通工具。几天前,宜宾三江新区的中车铁投公司智轨产业基地,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正式装配下线,不久后,它将投用到宜宾主城区至南溪区的路线中。更早的6月,绵阳科技城新区,十多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鱼贯而出,穿梭在城市之间,它们将给市民带来全新乘坐体验……
一个个新型交通工具的竞相登场,描绘出未来出行的新图景。
技术创新 让能源更清洁
电动车似乎已是“未来出行”的标配,但新的能源还在交通领域不断涌现。
7月,由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轻绿科技”)研制生产的“氢马儿”陆续出现在新都工业区,受到市民的喜爱。该企业总经理杨坤打算趁热打铁,继续推动一批“氢马儿”投入市场。“500辆‘氢马儿’全部生产完成并交付,我们和运营商正在进行投放准备。”
只用100克氢气,就可以助力续跑100公里,是“氢马儿”的一大亮点。杨坤介绍,这一动力来源于车座下方的氢燃料电池系统——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
与其他电池不同,氢燃料电池的一大优势就是只产出电能和水,没有二氧化碳和废气排放,更加清洁、绿色、环保。因此,也被看成下一个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事实上,放眼整个四川,不只“氢马儿”,氢能正在多个交通领域开花结果。
7月1日,宜宾市,国内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正式下线,该电车配备了35兆帕储氢系统和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储氢量约30千克。
“一次加氢可行驶200多公里,能满足城市公共交通长距离运营需求。”中车铁投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宜宾主城区至南溪区的智轨T4线投入使用。
5月,成都市郫都区投用了一批氢能公交车,该车平均百公里氢耗低至4公斤,加氢一次可行驶450公里,曾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提供保障服务。
“像这样的氢能公交车,我们一共有200辆,从第一辆氢能公交车运行至今已近7年,运营线路已超过30条,累计行驶2934万公里,载客1975万人次。”郫都区巴士公交有限公司技术部科长鲍昱志说。
“从各类客车到轻、中、重卡车,再到冷链物流车、环卫清扫车等专用车,我们提供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覆盖40千瓦—270千瓦,系统寿命实际测试达10000小时,具有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强、耐久性好等特点。”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开发部工程师李宁表示,下一步,还将不断推进材料和技术研究,探索更多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
“氢能也许会成为动力赛道上的一匹黑马。”杨坤认为,氢燃料电池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还是会应用在公共交通和物流领域,但是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是3至5年,也可能更久,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等多方因素。”同时他也画出了自己心中氢能未来发展的蓝图——制氢成本控制到每千克20元以下,运氢管道四通八达,每个县市区都有3至5个加氢站,氢动力交通工具覆盖海陆空……
如何走向未来?杨坤表示突破点还是在能量转化效率提升上。“我们的转化效率,和日本等国家的技术相比还有差距,但是相较而言我们也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种后发优势也会倒逼氢能在材料、工艺、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发展,推动未来大规模应用。”杨坤说。
低空交通 让空间更高效
从天府国际机场到春熙路要多久?在交通通畅的情况下,坐出租车需要1小时余;而选择“空中出租车”,可能只需不到20分钟。
这种“空中出租车”,是以eVTOL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是一种面向城市低空的新型交通载具。
在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向我们展示了一款黑白相间的“飞行汽车”——AE200。从外形上看,这架“飞行汽车”长得像放大版的无人机,配有驾驶员,可以乘坐4位乘客,巡航速度可达248公里/小时,最大航程可达200公里,一个月前,它刚刚完成首次公开试飞。
“过去低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直升机。”郭亮说,但由于成本等原因,低空空域的利用率并不高,eVTOL的出现将会改变这一情况。“如果以30公里距离来算,乘坐直升机可能需要花费1000元以上,而eVTOL可能不到其四分之一。”
此外,与直升机只有一个旋翼不同,沃飞长空的AE200是分布式结构,采用的是内四倾转旋翼。“这不仅为飞机提供更强大的安全保障,同时也增强了机动性,在航速与航程方面也带来了更高的效率。”郭亮说,下一步,将持续在更极限环境下验证飞行器,确保以更安全的性能和状态投入商用。
安全、经济、舒适、环保以及近似“到门出行服务”的特点,逐渐开启了低空交通的未来。“我们调研发现,大城市群内城际间的空中通勤是一个潜在市场。”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说。
不止于通勤,今年以来,eVTOL商业化探索正在提速。
2月,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航线实现首飞,将深圳至珠海单程车程缩短到20分钟;3月,飞行汽车首次飞过广州CBD上空,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观光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全面推广提供经验;4月,自贡开通医疗物资低空运输航线,计划开通25条航线,涉及20个医疗机构、6个区县;6月,成都机场公务机基地正式投用,不久后,游客可以从双流机场乘坐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达成都核心区域……
“eVTOL商业化的提速,将为城市通勤、文化旅游、货物紧急救援带来全新的可能。”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说,在城市空中交通领域,eVTOL可以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在旅游观光领域,eVTOL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在紧急救援领域,eVTOL可以快速到达灾区,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与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覃睿也分析认为,随着相关技术完善和推广应用,低空飞行场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以物流为例,目前低空物流主要是轻小型无人机末端配送,与地面运输相比渗透率较低。未来大型物流无人机用于中长途运输,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虽然eVTOL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不少业内人士都提到,“空中出租车”穿梭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之间的场景,不会太遥远。“各种空中交通工具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乃至城市格局。”黄小飞说,未来的低空交通发展将从“点对点”到“一条条线”,再到“一个面”,最终形成一个空中的立体交通网。
智驾领航 让驾驶更智能
用手机应用预约下单,几分钟后,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便停靠在面前,这样的场景最近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内,同样的一幕也正在上演。
从外观来看,这些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普通出租车并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车顶没有安装“TAXI”的灯牌,而是被一套由摄像头和雷达组成的感应装置取代。通过这套装置,汽车便能感知周围环境和交通状况,并通过算法和控制系统进行路径规划、避障、加减速、转向等操作,保证安全和有效行驶。
“与普通出租车相比,车速更平缓,遇到堵车还会变道,与前车的车距也保持在安全距离。”随着自动驾驶概念走进大众视野,不少市民对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观感,也从最初的“新鲜”“科技感十足”,变成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
同样的场景,也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上演。
“最近无人驾驶比较火,好多地方开始了无人驾驶网约车、公交车的试运营,我也过来蹭一下‘热点’。”7月13日,虽然下着小雨,但位于该区创新中心的停靠站却排起了长队。市民们目的也十分明确,是来体验无人驾驶公交车的。
“车来了。”随着一声鸣笛,一辆身着“紫色外衣”的公交车缓缓驶来,身上的雷达和带有编号的绿色牌照“无人驾驶公交车”字样格外醒目,车内配备滚动播报站台的电子显示屏幕和高清摄像头、真皮座椅、充电口等设备。“视野广、乘坐舒适、行驶平稳。”提到乘坐体验,不少市民给出答案。
除了“抢跑”出行领域,无人驾驶技术也广泛应用在物流等方面。在成都市龙泉驿区,顺丰正在进行无人配送车的上路测试。据顺丰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丰无人车基于L4级无人驾驶技术,构建多传感器融合能力,能够打造全球移动场景高鲁棒性的世界模型,从而通过云平台实现AI智能调度,定制柜体、货柜分离等功能。“这或许是一种趋势,不仅更加灵活方便,也能进一步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智慧交通除了有“聪明”的车,还有智慧的路。
在成都市锦江区锦江大道,电线杆上的摄像头安装各类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通过安装在路上的先进感知设备“告诉”你的车前面通过道路及周边的情况。除成都外,四川还在宜宾等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城市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围绕高速公路领域打造多个车路云协同示范应用场景,并建成国内首条全线覆盖车路云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成宜高速。这条高速公路能够识别和智能应对异常停车、大雾天气等影响交通出行的事件,将实时感知的信息精准下发到车端,助力全线交通事故数量下降约60%。
“车路云协同的核心,就是让车和路实现‘对话’——汽车和道路同时将自己采集到的实时信息相互传输给对方,整合后的总信息通过算力模型计算出具体的自动驾驶方案。”车路云协同规划师、四川联通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工程师朱金龙介绍,车路云协同和单车智能是目前全球自动驾驶的两条技术路线。车路云协同,是车和路都具备一定智能度,两者相互传递信息,计算之后给出驾驶策略,达到自动驾驶的目的。而单车智能优势在于不需要对路端进行改造,就跟现在人开车一样,只不过变成车自己开了,但这对车的智能度要求很高。
对于这两条技术路线的发展,朱金龙认为,可以实现互相借力,共同推动无人驾驶发展。“比如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智能度达到100,单车智能必须车自己就具备100智能度,而车路云协同可以车50路50,车端压力小不少。”朱金龙表示,哪怕今后单车智能很成熟了,100+50达到150也会更好,下一步打算联合更多通信企业、车企、高校共同合作,产学研联动起来,在技术标准方面深耕,破除更多类似“语言障碍”的壁垒,让车路云协同发展拥有更好的环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杲 曹凘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