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学科集成的科技考古、展学研一体保护传承模式
三星堆这样“再醒惊天下”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7月9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当天的2万张门票又被一抢而空。下午5时,三星堆博物馆临时增加门票,以满足等待进场的观众。
2021年3月起,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陆续公布发掘成果,大量新出土的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等文物,令三星堆“再醒惊天下”。3年多来,三星堆成功创建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其中,于2023年7月28日正式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近一年接待观众已达480余万人次。多学科集成的科技考古、展学研一体的保护传承模式等探索,正不断擦亮三星堆这张四川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多学科多团队攻关合作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视察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2021年3月以来,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共发掘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得益于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科技考古模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介绍,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创造性地进行了多学科联合攻关、多团队合作等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70多家科研院校,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紧密合作,有效提高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成果分析能力。
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当初搭建的考古发掘舱依然保留,未来将成为三星堆遗址展示的重要部分。据介绍,考古发掘舱在全球首次集信息提取、图像资料采集、载人发掘等功能于一体,创建了微环境实时调控系统、应急分析保护实验室等考古发掘现场应急保护平台,成功实现边发掘边保护。三星堆还秉承开放式研究理念——首次集结海内外大批学者参与三星堆研究,促成研究成果不断出炉。目前,已基本确认三星堆祭祀坑年代为商代晚期,三星堆青铜铸造中拥有独特的芯骨技术,牛和猪可能是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牺牲……三星堆的文化面貌更加清晰。
去年以来,三星堆继续对月亮湾、真武宫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有部分线索。未来,将继续展开进一步发掘,争取在寻找三星堆玉石器作坊上有更多认识。
探索展学研一体保护传承模式
早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还在进行时,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就提上日程。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三星堆探索出展学研一体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模式。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三星堆博物馆扩建的新场馆,其展陈面积更大、文物更丰富、展陈手段更炫。为保障观展秩序,今年“五一”假期前,博物馆连发5则公告,针对黄牛倒票、野导拉客、讲解灌水、研学团队扰乱展厅秩序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提升观众观展体验。此外,博物馆新馆大力推动文化与创意嫁接,采取IP授权、品牌联营等方式,跨界布局文创产业。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文创销售额达1.17亿元,进入国内博物馆文创亿元俱乐部。
在科技攻关的助力下,三星堆文物保护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已清理修复3000多件。未来6年,将完成所有编号文物的保护和清理。象牙保护难题取得重大进展。经过科研人员一年多来的攻关,目前象牙已可以在22摄氏度左右的室温、60%的湿度环境下陈列。
为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在三星堆相继挂牌。如今,扎根三星堆近40年的文物修复专家郭汉中,已是大国工匠。他说:“我将把自己所学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培养更多后备力量。”(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