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聚合“三力”,“社企协同”共建工伤预防(成飞)体验基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人社部、省人社厅、市人社局关于工伤预防系列工作要求,成都市青羊区按照“人文青羊·航空新城”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两区优城、四业兴产”,推动工伤预防体验基地落户成飞产业园,成功打造多元化、智能化、互动化的青羊区工伤预防(成飞)体验基地。
基地按照“一中心、双长廊、多点位”布局建设(即体验中心、工伤政策知识长廊、重点行业预防经验长廊、“1+2”社企经办新模式共建服务点),以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为引领,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统筹发展和安全,探索系统化、长效化、规范化发展模式,构建工伤预防安全教育新地标,涵养“工伤预防·幸福青羊”良好生态。
精准定位资源共享,提升基地“引力”
成飞产业园行业特征突出、职工集聚,基地落户于此,依托成飞产业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充分覆盖工伤预防重点人群,进一步护航青羊区航空主导产业安全发展。
“基地落成后,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一体多用’的运行模式,基地毗邻成飞公司社会保险服务网点,作为‘社会保险社企合作服务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为牵引,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社企合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基地公共服务产品效能,为职工群众提供智能优质、温馨可感的服务。”青羊区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社会保险社企合作服务站”为成飞公司员工、家属及周边群众提供社会保险登记、参保缴费记录查询、社保待遇核定和政策解读等一站式服务,以及工伤预防宣传教育、参观交流、互动体验、技能培训等精细化服务,惠及职工群众10万余人。
科技赋能沉浸体验,彰显基地“魅力”
“不敢想象如果高处作业没有系安全带会有多危险!”自5月开始,基地陆续迎来首批职工体验官,沉浸体验的形式为大家打开了工伤预防认知的新大门。
基地聚焦青羊区高工伤风险行业和事故类型,设置心肺复苏急救体验、电动车火灾体验、交互式VR体验、机械伤害体验、知识竞答互动体验、高空坠落安全带体验6大互动体验区,借助多媒体展示、互动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将工伤预防由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可触”“可感”,引导体验者主动思考工伤预防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为行动自觉。
除技术手段外,基地借助工伤预防科普观景带打造工伤预防安全文化阵地,科普工伤预防、工伤保险知识,深入剖析机械、建筑、环卫、新业态等青羊区重点行业工伤风险点,帮助职工提高工伤预防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以电子屏、资料架为载体打造动态宣传区,定期更新重大警示教育案例、宣传视频、相关政策等内容,推进工伤预防信息动态化、精细化展示。
标准引领规范运营,激发基地“活力”
建设工伤预防基地是完善工伤预防教育、提升职工安全素质、保护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社部、省人社厅、市人社局在工伤预防5年行动计划中都对建设基地提出要求。
“总体来看,工伤预防基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地建设、运营、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存在对外开放受限、互动体验不足、受众单一等问题,制定标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为基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伤预防基地对增强全民工伤预防意识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青羊区结合工伤预防(成飞)体验基地建设工作,联合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制定《青羊区工伤预防体验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规范包括基地选址、外观标识、设备设施、功能分区、基地服务、人员配备、运营规范、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以标准为引领,推进基地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为青羊区乃至成都市的工伤预防基地建设工作提供“青羊样本”。
下一步,成都市青羊区将不断拓宽基地服务场景,深度挖掘相关的党建、应急、学校等结合点,以多元化教育、特色化运营、体系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扩大工伤预防覆盖面与影响力,有效提高重点行业、企业、职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