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跨越山海的情谊 让感恩和爱传递

人民网 宋豪新 黄超 王波 赵祖乐
2024年06月02日18:5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之江小学教学楼前的感恩石。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之江小学教学楼前的“感恩石”。人民网记者 王波摄

“回信了!回信了!”

“啥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之江小学老校长文志勇激动得一时没回过神。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30日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的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走进之江小学,偌大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块巨石,鲜红的“感恩”二字镌刻其上,下面两排小字:“浙江省对口援建 铭记2004年5月17日”。

之江小学原名八角小学,是南充市嘉陵区八角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时我们办学,用‘条件差’都不足以形容,基本可以说是‘没条件’。”站在“感恩石”前,远远可以望见旧校舍操场上的树迎风摇曳,回忆起八角小学当时的环境,文志勇连连摇头,“老校址位于半山腰,家最远的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翻两个山头,天不亮就得出门。这还不说,部分教室还成了D级危房,不得不借用乡政府礼堂,隔成教室使用。”

过去终将成为历史,很快,学校将选新址建新校的消息传遍了校园。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为之江小学新校址培土奠基。文志勇和现场师生激动万分,学校的命运即将改写。

“音乐、陶艺、国学、书法、象棋、羽毛球、兵乓球、舞蹈……”20年后,五年级(1)班的唐海铃和同学们一道,在信中向习爷爷介绍了学校的兴趣班。正如她们所言,经过20年的发展,之江小学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早已不是曾经那座山间的小学了。

唐海铃对葫芦丝很感兴趣,课余时间,她报名参加了相关兴趣班的学习。她说:“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课程很丰富,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午间,三三两两的学生来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在欢声笑语中除草、浇水……这块校园农场并不大,但孕育着孩子们劳动的成果。他们和老师、家长一道,在这里种植蔬菜和观赏植物。

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磨练学生的意志,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幸福。“像他们这种年纪,正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同时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五年级(1)班班主任高毅慧坦言,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元’、‘2元’……我今天存‘10元’。”在学校“美好习惯储蓄银行”(简称“美习银行”)里,孩子们精打细算着自己的“资产”。之江小学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存折”。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以良好的学习行为、日常习惯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表现,从班主任、学校各部门获取“美习币”。

“我们主要通过在校表现、家庭表现、上课表现、作业表现等方面,根据具体细则,向学生发放‘美习币’。”高毅慧介绍,“美习币”储蓄到一定数量,便可以在“银行超市”兑换学习用品、玩具等。

“以前早读,总有不自觉的学生变着法地偷懒,现在好了,大家为了拿到更多的‘美习币’,都自觉地认真参加早读。”高毅慧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好了起来。

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下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用心,也离不开东西部教育协作之“情”。

“听到您的声音好开心!”“最近想读课外书,能推荐几本吗?”……下班后,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语文教师姚海红的手机响起,之江小学的学生又找她“煲电话粥”了。今年初,姚海红完成了1年半的支教返回临海,数月过去,孩子们仍旧对她依依不舍。

跨越山海,双向奔赴。之江小学语文教师王君丽,从教整30年,曾前往浙江锻炼半年。在当地一所学校,她既做班主任,又“回炉”当“学生”。“我带着之江小学一名普通教师的梦想从嘉陵出发,每时每刻,都没忘记来浙江的使命。”王君丽说,她在忙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真是大开眼界”。

“他们的课堂,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经常举手说‘我来补充’;老师总有用不完的办法,有问必答,巧问妙答。”在浙江,王君丽忙着听课观摩、参与教学“比武”,在这个过程中,她成了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她说:“我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带给之江小学的同事,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返校后,我还上了几堂示范课,分享自己锻炼的教学心得。”

开展工作对接779次、召开会议238次、签署协作和交流协议322份、学生交流活动3187人次……据四川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川双方教育部门积极指导各市(州)、县(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项目规划,支持四川结对县(区、市)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训教师、进行信息化建设等。自2021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开启,截至目前,浙江已在四川投入教育帮扶资金超4.1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超2万名。

如今,王君丽有了新的身份,正在凉山州布拖县民族小学支教。她说:“大凉山需要师资上的支援。这不仅是教学层面的帮扶,更是爱的传递。”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