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一年营业额数百万 他让四川风筝飞向国际

高加辉和他制作的风筝
高加辉正在制作风筝
“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风筝又称作“纸鸢”。每年春天,在成都及周边的各大公园草坪上都能看到放风筝的人。
崇州的金鸡水陆村,是中国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之一。3月23日,第五届全国传统风筝锦标赛即将在崇州开赛。
3月21日,61岁的高加辉坐在金鸡工艺风筝厂的小院里,正低头为一只传统金鱼造型的金鸡风筝上色,只见他用毛笔勾勒出鱼身,而后换红色颜料涂抹鱼鳞,“金鸡风筝以红、黄、绿、黑为主色,造型常见的有金鱼、燕子、龙等图案,纯手工制作而成。”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画了1000多只风筝。这周末,他将带着他的风筝,“出战”风筝大赛。
15岁学做风筝,22岁办厂,成为当地首批“万元户”,曾带动整个村上千人一起做风筝。2009年,他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鸡风筝扎制技艺传承人。高加辉和风筝“拉扯”了近半个世纪,他说:“我这一生都在做风筝,只想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传承不能断,这是使命。”
近年来,老高的风筝还“火”到了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他也有了新的计划:成立风筝协会,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国际,并不断学习、精进手艺,继续传承金鸡风筝扎制技艺和文化。
1
办厂年营业额300万~400万元
他是村里首批“万元户”
一根竹条弯成圆形,周围用无纺布覆盖,再用胶水黏合,一只金鱼眼睛就算完成一半。老高身后的院墙上挂满了风筝,这些竹条在老高的“调试”下,突然就丰富起来,变成龙身、燕子、蝙蝠等骨架造型。
老高背对着院墙,坐在两幅景象中间,像是夹在两种时空里。手中未停下的制作,是他即将“出战”风筝大赛的作品。而身后的风筝,则是他半生的成就与辉煌。“15岁跟着父亲学做金鸡风筝,我是第五代传人(金鸡风筝扎制)。如今不管造型、工艺怎样变,传统的燕子、金鱼等造型始终保留着祖辈留下的样式和制作方法。”
金鸡风筝由崇州金鸡水陆村地名而来,独特的制作工艺及造型,曾让它撑起当地风筝产业半壁江山。端起手边的茶缸,喝上一口浓茶,老高回忆起自己22岁的办厂往事。“会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个家庭,我的父辈如此,我亦如此。”凭借精湛的手艺,老高的金鸡工艺风筝厂成为当地风筝大户,“村里上千人跟着我做风筝。每天收上千斤竹子,光削竹子的人就有100个,还有用灰面熬制浆糊,灰面都是用大锅不停地熬。”
成规模地生产、制作、销售风筝,也让老高成为村里首批“万元户”。“一年营业额在300万~400万元,销售出去的风筝以吨来计算。”老高接着说,那时候眼前的几亩地上,都是制作风筝的人,“上千人一起制作风筝的场景,很是壮观。”每到风筝季(春节前后),西南地区几个省份的大货车就排着队来村里拉货,“当时风筝界有个说法,叫‘东潍坊、西金鸡’。”
“3年前,风筝销量都不错,年营业少说也有上百万元。”老高摇着头看向身后的风筝,“今年销量不太行。”不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并不慌,“那就专注做好手艺。有时间了,我的学生人数自然就增加了,每年能教上千人做风筝,这门技艺后继有人了,这让我感到欣慰。”老高说的“学生”,是指跟着他学做风筝的人。如今,他经常会到当地各大小学里讲课,专门教孩子们制作金鸡风筝。同时,成都的部分社区,甚至外省都经常有人来邀请他去开讲座。
2
竹子要挑背阴面生长的
试飞上百次才能出“高标准”
老高拿起一只传统燕子造型的金鸡风筝,扯住斗线让风筝逆风而起,当风筝飞到一个合适的姿态,他便在斗线上系个疙瘩做标记。“扎风筝最考手艺的就是串斗线。斗线也叫提线,穿之前要先选好位置,才能让风筝在起飞时呈现最佳姿态。”
翻过风筝背面,轮廓骨架是由竹条支撑而成,而每只风筝上的竹条有长有短,有厚有薄。“厚薄根据风筝大小调整。”老高随手拿起一根还未削成型的长竹子介绍,选竹子也有讲究,“竹子要选背阴面生长的,5~6年生长的竹子最好。砍竹子的时间要在冬季,不会生虫存放时间长。”竹条上覆盖的布,都是从杭州定制回来的。“最早以前用石棉纸,然后是油纸、塑料,现在改良后常用的是无纺布。”老高说,四川地区的风通常2~3级,所以制作风筝的竹条要选稍微薄一点的,不然飞不高。“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的竹条很厚,拿来我们四川放,就飞不起来。”
老高摆弄着手中的风筝说,“以往一只成品风筝,起码要经历1个月,上百次试飞才精准定位每个骨架的位置和斗线位置,有了‘标准’后才能批量制作。但现在市场形势变了,越来越多的机器制成的风筝,少了人情味。”老高表示,在保持传统造型和手工制作方面,他每年都会到省外学习、参观、考察,“老祖宗留下的传统金鸡风筝造型不会变,但我会改良设计,比如燕子的骨架和上半身不变,但尾翼会融入新造型和元素。”
3
他的新计划:
成立崇州市风筝协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老高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只巨大的龙头风筝,“长100米,身上有108片龙鳞,每片龙鳞的尾部都插着鸡毛。”这是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设计出来重量不足1公斤的风筝,龙头栩栩如生,色彩艳丽。
“风筝有四大类,八大种,造型上千。”老高解释,四大类指的是龙类(串形风筝)、板子(平面风筝,如三角形、菱形等)、硬翅(骨架较为坚固,如金鸡风筝)、软翅(骨架柔软,较为轻盈)。老高不断对传统风筝扎制技艺进行改良,于1983年创新研发了立体“架子风筝”,改变了金鸡风筝只有平面的历史。2005年,他还推出了风靡至今的“三角风筝”。
每年清明一过,他就会前往中国各地考察,请当地风筝经销商提意见和建议。他的风筝在国外也很受欢迎,每年约有上万只风筝销往越南、缅甸等国家,其中1.5米长的菱形风筝最受欢迎。“过段时间我准备去韩国放风筝。每次看到我的风筝在国外飞起来,我心里就有种自豪感。”老高说:“我这一生都在做风筝。传承不能断,这是使命。”如今,他也有了新的计划:成立崇州市风筝协会,要走出去,甚至走向国际,并不断学习、精进手艺,继续传承金鸡风筝扎制技艺和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摄影记者 陶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