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都选出年度鸟背后 有这样一群观鸟人

2024年02月07日09:10 |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小字号

原标题:成都选出年度鸟背后 有这样一群观鸟人

  ■ 最近成都观鸟圈的事比较多——1月初刚公布了2023年成都年度鸟,10天后又发布了四川盆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同时还有常态化进行的公园城市观鸟测评、成都市繁殖鸟类调查、濒危物种研究等多项观测、科研项目。

  ■ 一群观鸟人也十分忙碌——他们在城市公园、郊野湿地、高山大川,穿着有点泥泞的运动鞋,大大的遮阳帽遮住脸,身上挂满了相机、望远镜,手上拿着笔记本,观鸟一观就是好几个小时。

  ■ 阙品甲,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物保护研究部副研究员;和阙品甲一起观鸟的李路加,是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初二学生;钟爱猛禽的余欢,是“在河处”自然教育机构创始人;长期参与公园城市观鸟测评的豆哥,是珠宝行业从业者……

  ■ 在成都,活跃着上千名和他们一样的“观鸟人”,多年来对鸟类持续观察与监测,向公众倡导观鸟、爱鸟、护鸟,促进鸟类栖息地环境改善,保护城市鸟类的多样性。

  “观鸟圈”的那些事

  2024年开年,2023成都年度鸟评选结果公布——彩鹮以28%的得票率获选2023成都年度鸟。

  成都评选年度鸟,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年度鸟的评选只是一扇门,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这扇门了解到鸟,了解到野生动物,了解到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做这么一件事。也许就能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生态意识’的种子,也许未来就会生根发芽。”豆哥说。

  为什么提名彩鹮?豆哥讲述了发生在2023年春季的故事。成都邛崃市东部的一块藕塘来了一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不少爱好者甚至专程从省外来到成都观鸟。“有些人不懂,在晚上为了拍清楚,还打着电筒拍。”豆哥说,为了避免人的行为惊扰了动物,志愿者们联系当地政府,希望能够进行相关的保护管理措施。

  让豆哥惊喜的是,当地政府的行动非常迅速,几天内就将附近的田埂拦住,不允许人太过靠近,过度惊扰动物,并且还树立了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的长期展牌,宣传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当地村民还会不定时自发巡逻,杜绝不文明观鸟。“这件事的价值不仅仅是这只鸟有价值,还有基层政府、村民的高效响应。因为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光靠志愿者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市民多方的力量。”豆哥说。

  完成年度鸟评选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各位观鸟人正在为2024年四川盆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而忙碌。李路加在结束一周的学习后,周六便赶赴邛崃参与调查;余欢的脚步踏遍河、湖,三天时间数了近万只鸟……

  据了解,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共有来自观鸟组织、自然教育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林草部门等协调组织的337名志愿者,奔赴四川省13个地市47个区县的81处调查区域展开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记录水鸟78593只。

  为什么成为观鸟人?

  为什么入了“观鸟”这个“坑”?——为了科研,是阙品甲博士的答案。

  阙品甲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濒危鸟种及濒危物种的保护、科研工作,“要对濒危物种开展保护,必然要知晓它的基本习性,它有什么样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栖息地特征,它的迁徙规律以及非繁殖期栖息地偏好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基本习性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保护。”

  比如被称为“雪山怪鸟”的林沙锥,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估计林沙锥的全球种群数量仅为2500~9999只。“目前有关林沙锥的种群数量、分布现状、生活史规律及受胁因素等方面的信息极为匮乏。对于大熊猫我们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但是林沙锥没有记录,没有研究,相当于一片空白。”“不了解,何谈保护?”阙品甲说,“因此,观鸟对于我来说,除了兴趣以外,更多是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进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

  也有观鸟人纯粹“为爱发电”,全凭兴趣观鸟。李路加是3年前,在自己10岁时爱上观鸟的。起因是2020年5月在浣花溪的经历,他在水草丛中发现一只鸟在巢中孵卵。“当时就有一种探究欲,于是那一个月时间内,我隔三差五就会去观察它,看到它的巢中从一枚卵到两枚、四枚,再到最后孵出幼鸟。”这种孕育过程,让李路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发展观鸟相关产业,是余欢的答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余欢正在咸阳回成都的动车上,当天他刚完成了一场单日往返1400公里,只为观鸟的旅程。他将对观鸟的热情融入到工作中,创办自然教育机构,组织观鸟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昆虫等相关主题的自然探索、学科融合课程。

  忘不掉的那只鸟

  阳阳,是阙品甲2022年在简阳救助的游隼。救助后恢复健康的阳阳,作为成都第一只戴着卫星追踪器放归的猛禽,在邛崃市南宝山镇秋园村麻布坪被放归野外。

  在后续的追踪中阙品甲发现,阳阳在成都度过了2023年春节。随着气候回暖,阳阳开始了春季北迁之旅——从成都一路北上,穿过陕西、甘肃、内蒙古和蒙古国,最终抵达俄罗斯,在贝加尔湖畔安顿了下来。9月,随着高纬度地区气温降低,阳阳向南飞越了贝加尔湖,开始南迁。

  看到卫星追踪器不断更新的位置,阙品甲的心情也不断起伏。10月13日,卫星追踪器传回的数据显示,阳阳已回到简阳!“就像是等待游子归家的心情,难以形容的欣慰。”阙品甲十分兴奋。研究人员在寻找阳阳时,还发现了被它猎杀并带回的黑水鸡,“这充分说明,放归后的阳阳健康状态相当不错。”

  叫叫,是豆哥的“老朋友”。叫叫是种类为斑头鸺鹠的猫头鹰,是生活在成都市区的稳定留鸟。在前几年的观察中都没发现它筑巢孵卵,在2023年却突然看到它的活动区域附近有了一只幼鸟。豆哥和志愿者们救助下这只幼鸟,并对这只幼鸟进行了环志,给它戴上了脚环,还给它取名为小平头。“放归后我们一直很担心小平头,担心它不能独立,也担心如果不能独立,叫叫会不会不管它了。”

  而后几天,豆哥在叫叫和小平头的活动区域发现了一只状态很好的小猫头鹰,定睛一看,它的脚上戴着脚环,正是小平头!“后来隔三差五都会看到小平头,知道它过得不错,真的很高兴。”

  观鸟,也是观自然

  在观鸟过程中,余欢一直在探索这项活动背后人与自然、城市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

  “一个悖论是,人喜欢的公园和鸟儿喜欢的公园,是两种公园。”余欢以城市公园举例,他说,城市公园主要以人的审美和需求建设,比如人喜欢整齐的草坪,方便行走的硬化路面,干净的环境,“但鸟儿不是。荒草、野池塘这些自然发展的环境,更适宜它们生存。”

  李路加在彭州观鸟时,在一座野山上看到很多方便面、自热米饭的盒子,堆成了小山。脚下是翠绿的青山,天空中是翱翔的鸟儿,这样的美景与山上的垃圾形成的违和感让李路加十分心痛。“还是有部分人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其实观鸟、参与户外活动是培养意识的一个很好的介质,让人真切地感受自然,比空喊口号,会让人更有感触。”李路加说。

  阙品甲经常会招募观鸟志愿者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比如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环志工作招募了100多名志愿者,繁殖鸟类调查也招募几十名志愿者参与。“依靠公众的力量来开展科学研究,这些我们都归类为公众科学。”阙品甲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人愿意参与到公众科学项目中来,“不是自然需要我们,而是人类需要自然。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事。”阙品甲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