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四川林草>>森林“四库”

发挥森林作用 践行大食物观

四川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粮库”

2024年01月26日09:44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森林是粮库,要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大食物观,为四川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森林食物、建设森林粮库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以物阜民丰闻名天下。作为全国森林资源大省,广袤的森林在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的同时,还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等大量物质产品,蕴含着巨大的食物生产潜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森林粮库”构想,省委、省政府系统部署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着力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发挥森林的特色和优势,藏粮于林、藏粮于山,丰富食物种类,扩大食物供给,努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发挥优势 锚定目标 加快建设全国森林粮库示范省

四川是全国产粮大省,传统粮食生产主要依靠耕地。随着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进一步增加,单纯依靠耕地增加粮食产量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四川作为全国林草资源大省,现有林地3.81亿亩,是耕地的4.8倍,生产森林粮食(简称“林粮”)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从自然环境来看,四川位于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干湿季节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1.4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可供开发为林粮的有6000余种,为差异化发展林粮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林地资源来看,四川林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2.3%,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亩。森林面积2.6亿亩,森林蓄积量18.9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4位。扣除自然条件和管理政策的限制,全省可有效利用的林地高达1.74亿亩,为发展林粮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发展基础来看,全省经济林面积超过5500万亩,林下种植、养殖、采集面积1700余万亩。建成森林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专业合作社1868个、家庭林场583个。随着一大批林粮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及林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林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经综合分析研判,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重大决策,2023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两会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相继作出具体部署,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全省将牢固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特色取胜,通过育主体、扩规模、塑品牌、提质效,构建林粮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推进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林业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转变。力争到2030年,全省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实现年产林粮2000万吨、年综合产值3000亿元,带动全省林农人均增收2400元,建成高水平的全国森林粮库示范省。

聚焦重点 分区建设 错位发展特色优势林粮

按照大食物观和国家有关森林食品的界定,并根据直接利用林木产品和依托林下空间生产产品的区别,可以将林粮总体分为经济林食物和林下食物两大类,重点发展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林产调料、林产饮料、森林水果、食药用花卉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8+3”类林粮,全面涵盖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药铺子”。

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现实基础、集中连片等因素,四川将全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错位发展特色优势林粮。

平原丘陵区,包括成都等17个市72个县(市、区),以丘陵平原地貌为主,交通、科技、商贸、物流发达,龙头企业较多,重点扩大木本油料、木本粮食、食药用花卉和林下种养规模,提升森林蔬菜、林产调料、林产饮料、森林水果质量效益。

盆周山区,包括雅安等11个市37个县(市、区),以低中山地貌为主,毗邻大中城市,气候温和湿润,发展条件优越,重点扩大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规模,积极发展林下种养和森林水果、林产饮料。

川西峡谷区,包括3州31个县(市),以高山峡谷和高原丘状地貌为主,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重点稳定木本油料、林产调料、森林水果规模,适度扩大林产饮料、林下种养规模,有序开展林下野生食物采集。

攀西地区,包括攀枝花等4个市(州)22个县(市、区),以中山宽谷地貌为主,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积温较高,重点推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林下种养提质扩面,稳定林产调料、森林水果规模。

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既坚持全省区域布局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林农和经营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坚持适地适树,加强分类经营,按照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果则果的思路,大力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竞争力强的特色林粮,实现面上多样化、局部精品化目标,走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的林粮发展道路。

工程牵引 行动保障 大力提升“天府森林粮库”建设质效

实施“六大工程”。围绕实现2030年发展目标,突出核桃、油茶、油橄榄、竹笋、林药、林菌等优势特色林粮品种,着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一是千万亩核桃提质工程,优化种植布局,推进集约经营,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实现年产核桃干果145万吨。二是百万亩油茶倍增工程,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0万亩,实现茶油年产能15万吨。三是百万亩油橄榄领先工程,将油橄榄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实现年产橄榄果40万吨。四是百万亩竹笋培优工程,笋用竹林基地达到500万亩,实现年鲜竹笋加工能力120万吨。五是百万亩林药提升工程,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建成规范化基地200万亩以上。六是千万亩林菌双增工程,林菌规范化种植或采集面积达到1000万亩,实现年产菌类200余万吨。

抓实“七大行动”。聚焦林粮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扬优势。一是绿色生产推进行动,建立全过程的绿色生产管理体系。二是良种良法引领行动,加强良种选育应用,推进实用技术集成转化。三是设施装备提升行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林粮机械化生产。四是主体培育壮大行动,扶持发展林粮加工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五是特色品牌塑造行动,打造“天府林粮”等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六是典型示范引领行动,分级分类建设林粮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和高质量发展县。七是资源保护提质行动,在严守生态红线、严管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抢抓国家储备林及“双重”项目建设等机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打造“百千园地”。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注重规模适度、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加快将一般基地培育成为现代林粮产业基地,到2030年打造多种类型的林粮示范基地1000个。配套完善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将现代林粮基地打造为现代林粮产业园区,到2030年建成县级及以上现代林粮产业园区200个,实现林粮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深化改革 强化扶持 切实保障“天府森林粮库”落地见效

深化集体林改,释放发展动能。聚焦回答“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竭力破解妨碍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行林地经营权与林木所有权分置改革。完善林权交易体系,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引导林农通过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林粮适度规模经营。

强化财政支持,撬动多方投入。省级财政统筹安排林业草原专项资金,对竞争性立项确定的示范建设项目,按每个1000万元分阶段进行补助。对认定的省级林粮高质量发展县、现代林粮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省级财政分别按每个2000万元、1000万元和20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推动市(州)和县级财政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落实本级奖补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粮生产特点的信贷产品,将符合条件的林粮项目纳入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性贷款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支持范围,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林粮投融资体系。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林粮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各领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共建林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长期科研基地、成果孵化基地,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推广,选聘一批省级林粮专家,培养一批市县林粮技术骨干,大力造就一批林粮乡土专家和经营能手,深入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服务活动,推动林粮“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意义重大、前景光明。四川林草系统践行“两山”理念和森林“四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部署要求,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为有效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作出应有贡献。(李天满)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