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博物馆迎来首批观众
千余件文物串起运河2500年

等比例复制的运河驳船模型吸引参观者驻足。北京晚报记者 武亦彬 摄
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馆,迎来首批观众。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中,10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250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史,娓娓讲述大运河与北京的故事。
明星展品压阵
走进展厅,入目是一片深蓝色。1000余件展品按照“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八个部分,带领观众穿越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感受人与水、城与河的共生关系。
展厅有一批重磅文物压阵。一块800多年前的墓志,享受独立展柜。“仔细看,上面能找到‘通州’两个字。这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区发现‘通州’字样。”跟随讲解,不少观众俯身细读。墓志记载,石宗璧墓“以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之新茔”。这是通州建置得名的重要证据,也是关于“通州”地名最早的实物见证。
首博“镇馆之宝”之一、清乾隆款景德镇窑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也被请到了展厅。这件高约40厘米的瓷瓶工艺繁杂,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内外两层,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外层腹部六面各有一镂空粉彩花果纹开光,绘灵芝、佛手、桃、枇杷等,镂空处可见内层青花缠枝花卉。专家介绍,此瓶原为清代圆明园遗物。2000年,北京市文物商店总店从香港拍卖公司购回,捐赠给首都博物馆。
运河文物“聚会”
展厅里有一处元代积水潭码头的复原场景,观众纷纷驻足拍照。水波光影流动间,一艘1:1复原的运河沉船四周,摆放着4件大运河上“漂”来的瓷器。
“元代,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主要作用就是烧制官窑瓷器。当时,这些皇家瓷器顺着大运河一路来到京城。”首博讲解主管刘萍介绍,这些见证了运河历史的文物,这次有机会汇聚到展厅里。
她随手一指就是几件运河文物。天蓝釉贴花兽面纹连座双耳瓶,出土于元大都遗址。“这件器物两侧的环耳是龙纹造型,腹面贴以兽首造型,体现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凤尾瓶,丰盈高大,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器。
新“运河故事”动人
还有不少展品讲述了运河新事。其中,“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纪念标”是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历程中的重要物证。
这件标志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制作的。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运河三老”之一,参与了2006年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当时,数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和文物、历史、考古、水利、南水北调工程等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对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市进行了10天的考察。朱炳仁为此设计制作了纪念标,采用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以船桨斜穿龙印为造型,表达劳动者是穿越运河历史的主角,正面铭刻“中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纪念”大字。
2014年,“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展厅里,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运河的变化,讲述着运河人家奔向幸福生活的故事。(北京晚报记者 李祺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