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政商动态

南充市顺庆区:嘉陵江边好借力 集体经济乘风起

2023年12月27日21:4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几年前的渔溪桥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今年以来,南充市顺庆区认真落实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要求,聚焦“推动全域全程农业机械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调研课题,结合渔溪镇渔溪桥村资源禀赋、发展实际,深刻剖析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依托嘉陵江畔绝佳的资源禀赋,在该镇创新实施集体经济“五金”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成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道路,年产值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75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3万余元,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基层治理示范村”“就业扶贫示范村”“文化扶贫示范村”等荣誉。

良田下的良机

嘉陵江畔的独特地理优势,为渔溪桥村等4个沿江村带来“一江两坝”万亩良田,但各村、各户自由发展,资源分散、效益低下,还有大片良田撂荒,村党组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政策“东风”来,良田迎转机。听闻区委、区政府将实施农业园区建设行动,村党组织立即联合其他3个村主动汇报、积极跟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投资8000万元的渔溪现代蔬菜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为确保群众增收、集体获益,村党组织决定在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方面做文章。

土地全托管,托出好“钱景”。渔溪桥村村民将土地交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每亩土地比群众直接流转要高50到100元,同时村集体还可以收取每亩50元的管理费。渔溪桥村共流转土地2000亩,群众每年的土地租金收入高达100万元,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

加入公司变“职工”,群众入园把钱挣。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组建起劳务公司,将300余名有劳动力的村民纳入公司统一调配,并按工作强度分为3类工种,根据园区不同需求选派村民务工,每单向用工方收取1~3元服务中介费,用于为务工村民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我昨天挣了70元,前天挣了60元,这个月估计能挣1000多元,再加上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全年有2万多元!”村民唐群芳兴奋地说。自从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村民不仅有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进入园区务工,在家门口挣钱。

走进园区,20来个村民散布在蔬菜地里忙着拔萝卜,白白胖胖的萝卜刚从地里拔出来,就会送到不远处的自动流水线上清洗干净。历时2年建设,园区不仅有蔬菜冷冻车间、蔬菜产后处理车间、智慧控制育苗基地,同时还配备科创展示中心、蔬菜农业主题公园等配套设施,年产萝卜、甘蓝、茄果等商品蔬菜20余万吨、产值超5亿元,成功创建省3星级菜粮农业产业园区。

引回“南飞雁”,同走“融合路”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村党组织一方面争取资金完善路、渠等各类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一方面组建乡友微信交流群、发起创建农村商会、与镇党委联手实施“归雁”计划,成功回引、培养龙头企业1户、鲜切花种植家庭农场1户、粮油种植大户2户、蔬菜种植大户3户,建成100亩鲜切花基地、150亩柑橘基地、800亩李子产业园、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2000亩粮油基地,各种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欣欣向荣。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去年我们采摘园接待采摘客人1500多人,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200余万元,今年还新增了200亩新品种,相信收入会更加可观。”村党组织回引的致富带头人董文斌信心满满地谈到。

2020年,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按照“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林、冬有垂钓”思路,推出“李花节”“油菜花节”“李子采摘节”“垂钓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年创收100余万元,群众人均增收800元。

钱袋鼓了,百姓笑了,村庄美了

鸡蛋要放在多个篮子里。为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村党组织抢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将村集体所有的塘库堰等资产量化入股李子产业园;利用中省财政扶持政策,入股蔬菜产业园、购买农机设备提供配套服务,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集体有收益,群众享实惠。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议定,村集体每年拿出40%收益用于村上公益事业。村集体有了钱,村党组织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一老一小”,利用节假日走访慰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时将党组织的温情送到群众心坎上。

为解决生活垃圾无人清运的问题,村集体成立环卫公司,每年象征性收取垃圾清运费用,每周清运2次垃圾;同时,村党组织还利用村集体收益组织开展清河塘沟渠、清垃圾粪污、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村内干道硬化、房前屋后绿化、农村改厕净化、安装路灯亮化、改生活陋习“四清四化一改”活动,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有效激发了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

“田土成方渠路成网,阡陌纵横良田美景。”“太古油菜花,大美渔溪桥。”“碧波千里现白玉,密密匝匝坠枝头。”如今的渔溪桥村,好似一幅画,绘出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图卷;又仿佛一首歌,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易林)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