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特别策划>>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改革创新观察>>资讯动态

“让街道回归市民生活,成都这样回答”

王凡
2023年11月07日14:57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在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编制《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为核心目标,有序推进街道一体化规划建设工作。

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示意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承载着成都市井烟火气的街道有哪些创新的改革举措?公园城市街道将为市民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呢?

成都的街道空间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街道是成都休闲文化和市井烟火气的重要载体。成都平原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成都人民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逛街的出行习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成都市非通勤出行比例高达56%,居民出行比例中慢行比例达47.5%。成都街道是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满足了市民爱逛街的生活需求,承载了最基本的生活、通勤、休闲与交往——街道和街道生活对于成都来说无比重要。

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到底是什么?

答:“街道一体化”是聚焦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间,通俗来讲,就是从街道两侧的房子到路面所围合的空间,对这个空间内的交通、设施、景观环境、建筑界面等各类要素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来实现街道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交往空间。

《导则》出台的背景和必要性是什么?

答:街道空间关联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现代大城市里的街道大多是以服务车行交通为主,导致人的出行需求与感受被弱化,步行安全得不到保障,街道空间也很不宜人,市民与街道生活的关系也在慢慢疏远。所以,为解决上述的这些问题,《导则》转变传统“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更为关注老百姓日常的出行体验,以“街道一体化”为理念统筹街道两侧的空间设计,为市民提供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同时,《导则》是成都公园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地从街道人群活动及需求出发,形成“公园+”的街道空间要素体系与建设指引要求,突出市民的可参与性,营造多元化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从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空间层面的具体落实。

有哪些创新的改革举措?

答:我们从“五个改革”来实现从规划管理到空间治理的改革:

一是空间管理边界从以前仅关注道路红线拓展到包括街道、地块公共空间、建筑立面的“U”形空间转变,实现空间管理边界从市政道路向公共空间的转变。

二是倡导慢行优先,重新对街道空间进行分配,增加街道慢行空间、实现车退人进,并将绿道与街道慢行空间融合起来,实现“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这样改造后的街道,人行道比以前宽了,沿街乱停放的车辆少了,街道重新变回了老百姓熟悉又亲切的日常活动空间。

三是整体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实现由乱到靓的转变。过去的道路设计往往只关注是否满足车行交通以及市政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对行人的感受与景观体验缺乏考虑。“街道一体化”通过整体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突出体现成都文化意蕴和特色,让街区人文品质提升了,文化墙和景观小品增多了,让市民更能体会到街道的文化氛围与温度。

四是将街道空间设计扩展到街区场景营造,结合街区资源禀赋,营造六类各具特色的街区场景。让街区与社区融合在了一起,通过拆围透绿、增加绿化景观、提升沿街店铺业态,让街区生活变得安全、温馨起来。

五是从重视地上空间设计向地上地下并重转变,结合轨道交通站点TOD一体化开发,对地下公共空间、过街通道等进行统筹设计,形成连续的慢行系统,让市民可以快速地到达站点周边商业与公共设施,将城市慢行网络串联起来。

这项工作是具体如何推进的?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工作推进可总结为“两个创新”的方法路径。

一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作为牵头部门,建立成都市街道“1+N”的技术管理体系,过去由于街道空间在管理上涉及多个部门,而各部门之间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周边建筑与人行道空间缺乏统筹设计,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的整体品质较低。本次工作改革,我们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形成了以《导则》为引领、N项相关标准作为配套的技术体系,指导、统筹街道空间的设计建设。

二是创新“问需于民”的治理机制,在开展街道一体化工作中,充分征求沿线居民及街道社区意见,协同属地街道和居民形成常态化的街道环境多元共治机制,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枣子巷改造前后对比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枣子巷改造前后对比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导则》适用于哪些街道?下一步,成都将对哪些街道进行打造?

答:“街道一体化”是对全市街道空间的理念指引,主要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街巷在内的城市街道。

街道的实施,首先我们划定15条城市主要干道和31个重点片区内街道,作为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实施项目。并将天府锦城内重点街道顺城街、祠堂街、文殊坊片区,一环路沿线街区、杉板桥路、枣子巷、交子大道、猛追湾滨河路、音乐大道等建设项目作为示范街道先行先试,首批启动街道一体化规划设计的编制工作,并指导实施建设。不到3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了一大批网红街道,一来丰富了市民的街道体验,二来也点亮了城市名片。

相当于是先行先试推动遍地开花,那各区县的推进情况如何呢?

答: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共识,下一步就是各区县各显神通不断推陈出新了。具体来说就是,各区县通过制定街道一体化年度建设计划,每年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带动街道周边城市街区的功能更新和品质提升。

公众参与也是本次工作的一大亮点,那么群众“用脚投票”的实际案例有哪些呢?

答:人民群众的反馈一直是我们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比如金牛区的枣子巷街道一体化改造,在方案和实施阶段都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通过入户上门、集体座谈、院落坝坝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实施了沿街13个老旧院落整治。作为首个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示范街区,枣子巷通过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增设绿道和人行步道,从“最差小巷”成为了“最美街区”。居住在枣子巷的市民说,改造后的枣子巷不再是“阴暗角落”,而是宽窄巷子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2年,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作为“成都市探索全过程一体化推进模式”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也是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工作在全国得到的肯定,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答:猛追湾片区原来是纸箱厂、纺织厂等单位旧址,房屋破损严重、绿化质量不高、人们缺乏休息的场所,街区改造十分必要。成华区落实“车退人进”的理念,将2.5公里滨河路车行道优化为“步行+自行车”的慢行道,利用街道公共空间长期设置音乐路演区域,形成了以小店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为主打特色的活力特色街区,成为各地游客来成都必打卡的景点。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其中夜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街区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

在改造实施中,由街道办及企业相关负责人出任理事,集合猛追湾商家店铺,成立了追梦湾综合党委及联合商会,从环境治理、居民生活及经营生产等多个维度持续开展工作。改造完成后,带动项目周边30余存量商家主动转型业态提升品质,拉动片区商铺租金上涨60%-70%。特别到晚上,新的十二月市吸引了很多本地居民和游客,非常热闹。

城市新区的街道一体化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呢?

答:高新区首批选取了交子大道作为示范街道开展街道一体化改造,通过沿街构建慢行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在街道公共空间打造26个社区商业盒子,打造集观景、休憩、展览、街头表演为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首店率高达52%。同时,常态化的开展交子市集活动,将节庆活动作为城市IP来打造,目前已成为成都重大节庆市民狂欢的重要目的地,吸引了数十万人次的线下参与体验。“交子之环”的特色景观桥,更是成为联动天府双塔的网红地标,夜间灯光秀打卡观光人群超百万人次,抖音相关话题超750万次,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感受新成都生活的市井繁华。

(责编:罗昱、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