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给他留一间屋”!驻村6年,村民和他成了一家人

9月19日凌晨5点,天刚破晓,乡村静谧。
“吱呀!”一家普通民房的开门声划破了山村的寂静。
轻轻关上房门,一个人影渐渐消失在村道的尽头……
他是李雪华,是金盆村驻村第一书记。
这段时间,他常常睡不着觉,天天很早就起床,到产业园转一转,到养殖基地看一看。驻村6年,他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这里的村民也把他当成了亲人。
金盆村位于南充市营山县星火镇的西北部,距县城20多公里,是2014年确定的县级贫困村,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29人。该村山高沟夹,属典型旱山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这里的发展。
2017年,为助力脱贫攻坚,南充市烟草专卖局选派了10名精兵强将到最贫困的地方担任驻村干部。时任营山县烟草专卖局办公室综合管理员的李雪华被选派到金盆村。
驻村第二天,他便到村民家里了解情况,没想到,对他这个外来的“村官”,有些村民却不买帐。
“你们都是说得好听,能解决啥问题嘛!”在贫困户黄清平院坝外,李雪华刚刚开口想了解一下情况,就被黄清平拦住了,“我腿断了,老婆子又在床上躺起的,买药都没钱,你们不要来看我的笑话。”
“我们就是来帮你解决困难的。”李雪华耐心解释道。
“解决困难?你能每个月给我发几千块钱?没有实际行动,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快走吧。”黄清平转身回屋,关闭了大门。
眼前的情况让李雪华有些不知所措。但他并没有气馁,马上又赶往下一家。
94岁的石廷轩和80岁的老伴儿吴容秀住在村里半山腰上,周围就他们一户人家。3个女儿远嫁他乡,家里就剩下老两口艰难度日。
步行2个多小时,李雪华终于来到老人家里,眼前的情况让他震惊:穿斗式老房屋,墙体漏风,屋顶漏水,照明用的是油灯,吃的是井水,唯一值钱的就是院子里跑的几只鸡。
李雪华摸出随身带的50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家,我的一点心意,我明天再来看您。”
第二天,李雪华和驻村工作队的同事,带着米、面、肉、油再次来到老人家,大家现场开会商量帮扶方案。
“先帮老人把电通了,再通过低保兜底,然后想办法帮老人易地搬迁。”会上,李雪华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老人家的电很快通了,低保也申请下来了,新房建设也顺利启动。这一切,很多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也还是有些老百姓认为李雪华是在装样子。
这并没有动摇李雪华的决心,村民要易地搬迁,他就帮忙选址、选建材;村民旧房修缮,没钱请人,他就亲自上阵,帮忙打杂;村民家里没有自来水,他就找资金修建饮水工程……
时间一天天过去,村里一天天变化:易地搬迁住房20户,危房改造45户;新建16公里水泥路、10多公里入户便道;建成600平方米文化广场、4套周转房修建;新建供水站6处,分散打井15处,安装125盏太阳能路灯,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住房难、用水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村里的面貌变了,李雪华却黑了,那些曾经不“待见”他的村民,心也被捂热了。
“我当初那么对待李书记,他都没生我的气,还真心帮我,我太不应该了。”村民黄清平说,李雪华主动帮他家申请了低保,并给他解决了一个公益性岗位。
李雪华的真诚、大度,也赢得了全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把李雪华当成了亲人、当成了恩人,谁家杀年猪,一定要请李书记吃泡汤,谁家有喜事,一定要请李书记捧捧场。
只是得到村民的支持还不行,最重要的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经过与驻村工作队的同事商量后,李雪华决定先修路。
“这是我们村里的致富路,这条路,我们自己动手修,大家同不同意?”在村民大会上,李雪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技术方面,请专家指导,出工出力的事,村上的青壮劳动力一起上。
“李书记这个想法好,我们自己修,一来可以保证路的质量,二来可以挣点劳务费,我们赞同!”李雪华的建议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清障碍、打地基、和水泥、平路面……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李雪华和村民们一道起早摸黑,路修通了,他却成了个“黑泥鳅”。
“什么产业才最适合金盆村发展?”李雪华在思考、在行动。
为了找到致富产业,他步行走遍了全村周边10余公里的地方,现场考察了邻村相关种植情况,最终决定试种黄精。李雪华没有贸然大面积推行,他找了一块荒地,带着村干部开荒种黄精,“在荒地上试种,成功了,我们可以大面积推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老百姓的收成。”
3亩荒地试种的黄精全部成活,这坚定了李雪华的信心,他又尝试着开荒种植白芨等中药材,还尝试白芨地里间种瓜蒌,黄精地里套种青花椒,提高了土地整体使用效率。
试种成功后,李雪华与村干部便开始有计划实施种养殖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上先后成立了黄精种植专合社和黄牛养殖家庭农场,专合社年度扩大种植面积15亩,回收村民黄精种苗3.8吨,实现销售收入3.1万元。家庭农场带动45户村民养牛,回收成品牛25头,实现年销售收入20余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村民脱贫致富的自身造血功能越来越强。2018年,金盆村整村脱贫;2019年,村里最后一户人家完成住房改造加固;2020年,全村最后3个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完成……
2021年,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山县要对帮扶力量进行轮换,已年满57岁、可以退居二线的李雪华面临着走与留的选择。轮换,可以回到县城,天天与老婆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留下,则又要两地分居、风吹日晒。
看着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园,想着刚刚脱贫的乡亲们,李雪华毅然找到领导:“金盆村的情况我最熟悉,金盆村的发展才刚刚上路,那里还需要我,希望组织上能让我留下。”
那年,他留下了。回到村里,他一个人跑到山上,高兴得像个孩子,大声喊道:“我留下了,又可以和你们在一起了。”之后,李雪华与乡亲们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转眼间,李雪华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不得不离开这个让他牵挂的地方。
“能不能让李书记留下?他为我们金盆村付出太多了。”得知李雪华快要离开了,村民们自发地找到相关领导,想把李雪华留下。
“老乡,我们知道你们对李雪华很有感情,也知道你们舍不得让他走,但是,他还有几个月就满60岁了,该退休了,为了李雪华同志的身体,我们也该让他歇歇了。”
营山县烟草专卖局领导的话让村民们既心痛又为难。他们既想让李雪华留下,又真心不愿让他再那么辛苦。
“我们聘他为村里的荣誉村民,我家的房子给他留一间屋,他什么时候想回来都可以。”人群中,一个村民哽咽着说。
“我们家也给他留一间……”
“我们家也一样。”(王凡、费飞翔、杜宇)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