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阻击强敌 卧雪三天三夜

“冰雕连”幸存者之一周全弟
战争年代,军人扛枪打仗、流血牺牲,为的是和平。和平时期,军人戍边、抢险、护航、维和,同样为的是和平。戎装在身,他们保家卫国、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脱下戎装,他们投身地方发展建设,在各行各业做表率、当先锋、讲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军人风采。
退役不褪色,榜样在身边。日前,成都日报记者专访了部分退役军人,听听他们从军之后培养了何种习惯?军旅生涯有哪些动人故事?退役之后的生活有何改变?
大众熟知的长津湖战役,作战部队分别是我军的第9兵团、第26和27兵团。其中第9兵团来自南方,长期在上海训练的他们极少遭遇严寒天气。抗美援朝打响后,这支部队在没有准备冬装的前提下进入朝鲜作战,物资也不能及时补充。
大量战士冻死冻伤,3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在第9兵团,现年80岁的周全弟是两个幸存者之一。
零下40℃雪地埋伏三天三夜
宁愿冻死也决不撤退,在零下40℃的严寒雪地埋伏三天三夜,四肢全部冻坏的他术后昏迷了七天七夜,那一年,周全弟还未满16岁。1950年11月,周全弟随部队入朝,从丹东出发,跨过鸭绿江。
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对周全弟而言,那段烽火岁月依旧历历在目。“在黄草岭我是趴了三天三夜,一动都不能动。第四天上级才下命令,才开始攻击,那个时候我已经完全爬不起来了,只看到战友们冲,心里面毛焦火辣……”周全弟眼含热泪说着,“我为啥不能冲啊,我站不起来,翻身都不能翻了。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这是我一生都忘不掉的。”
原来,他们按照上级的命令呈战斗队形提前埋伏。但在漫长的等待中,敌人迟迟没有出现,面对酷寒的天气,志愿军没有一个人撤出阵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他们冻死在简单的掩体中。战斗结束后,这支部队也被誉为“冰雕连”。
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手脚严重冻伤的他,被送回后方紧急进行手术,在他高烧昏迷不醒的状态下,医护人员将其双手从前臂处、双腿从大腿根部截除。
1953年,周全弟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级残疾的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学会了独立穿衣、吃饭、摇着轮椅车“走路”……“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周全弟说。
摇着轮椅车来到休养院的院子里,和其他战友一起晒太阳、聊生活。这是周全弟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
早些年,休养院给伤残军人配发手摇轮椅车,考虑到周全弟的情况,给他配发的是一张带轮子的平板床。周全弟不愿意接受特殊照顾,他把别人的轮椅车借来,学着自己从床边挪到轮椅车上,用残臂摇动车把。不知道摔了多少次,他终于熟练掌握驾驶轮椅车的技能。
如今,这位失去双手的老兵,仍会在闲暇之余,用残臂夹住毛笔蘸满墨汁,在宣纸上挥毫泼墨。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 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