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爱洒异邦 川肿医生张轲与他在东帝汶的“家人们”

2023年08月01日14:11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2021年10月21日,四川省肿瘤医院医生张轲作为中国援东帝汶医疗队(第九批)队员,来到东帝汶,主要在东帝汶帝力瓦拉达雷斯国家医院(Guido Valadares National Hospital)从事普外科工作。

初到不适 身体、工作“小问题”接踵而至

张轲主持MDT。受访者供图

张轲主持MDT。受访者供图

初到东帝汶,张轲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热带雨林气候的不适应。他描述说:“反复腹泻、体重下降……通过自我调整,3个月后慢慢适应,也开始渐渐喜欢上这里。”

在东帝汶帝力瓦拉达雷斯国家医院普外科,工作内容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初到医院工作时,张轲面临很多挑战。“这里的普外科涵盖面很广,病人以病情急重晚、病死率高为主要特点。每周,我们会和当地住院医生值2次夜班,同时负责急诊和住院部,病人主要是炎症性疾病和外伤为主,阑尾脓肿、肝脓肿、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腹腔结核在这里是常见疾病,外伤以胸部损伤(血胸)、肝脾破裂为主,急诊手术量占比高。”

另外的挑战则是传染病,“比如HIV、乙肝、梅毒等,由于急诊手术术前常规不做传染病的筛查,在手术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职业暴露。所以手术后,我们也会提心吊胆、焦急等待患者术后的查血报告,看到阴性结果才会长舒一口气。”张轲补充说,“虽然急诊工作很让人头疼,但每次看到病人顺利康复,疲惫的心情也就烟消云散。”

2022年10月的一天,张轲义诊到傍晚,与当地医院院长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2年10月的一天,张轲义诊到傍晚,与当地医院院长合影。受访者供图

渐入佳境 和当地医患“亲如一家”

萨穆尔是一名聋哑人,家里有两个双胞胎哥哥,今年21岁,在东帝汶的一所聋哑学校就读,他年轻、帅气、有活力,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他和哥哥却经常往医院跑,门诊的当地工作人员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是来找他的“医生大哥”。

去年,萨穆尔因急性腹痛被送到国立医院。当天,张轲在急诊值班,他回忆起萨穆尔当时的情形,“到医院后已是感染性休克,命悬一线。”因此,他立即进行了剖腹探查手术,但由于“腹腔感染特别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同时由于缺少药品,术后恢复异常艰辛,除了做一些术后治疗,更多的时候我是用一些自创的手语鼓励他”。经过长达1个月的恢复,萨穆尔才终于脱离危险。之后,萨穆尔兄弟俩每次都会来门诊找张轲,尽管没有语言交流,但他们总会互相看一眼,然后深情拥抱。

提起今年刚15岁的东帝汶女孩娜塔莉亚,张轲笑着说:“这是我在东帝汶的另一个难以忘记的家人。”

张轲(二排左三)与手术室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张轲(二排左三)与手术室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娜塔莉亚因盲肠穿孔伴粪性腹膜炎在急诊行剖腹探查、腹腔镜引流、盲肠修补和回肠造瘘术。由于娜塔莉亚身体瘦小、缺乏营养,又经历手术创伤,术后造瘘口周围反复感染,她每天承受着腹部皮肤化学性腐蚀的痛苦。但国立医院没有专业造瘘口护理团队和设备,于是,张轲立即与在国内工作的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科室杨护士长进行沟通,从中国专门邮寄来专业造口用品,并指导进行专业的造口护理。

“每次换药都要花上半个小时,每次换完药都是汗流浃背。3个月后,我顺利地给娜塔莉亚做了造瘘口还纳,让她回归正常生活,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让张轲感动的是,出院后,娜塔莉亚第一次到门诊复诊时,给他带了一个微型风扇作为礼物。其实,在东帝汶像萨穆尔和娜塔莉亚这样的家人还有很多,张轲一一将他们记在脑海里,印在心底。

除了负责在国立医院诊治病人外,张轲还需要和东帝汶医生一起协作工作。与东帝汶医生一起工作近2年的时间里,张轲与他们建立起兄弟般的交情。

张轲(右二)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张轲(右二)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张轲解释说,在他来到东帝汶之前,国立医院还没有开展腹腔镜手术。中国政府给他们捐赠了一台腹腔镜设备,但缺乏医用二氧化碳和血管夹。经过近半年多的苦苦寻找,才通过国外进口的方式解决了医用二氧化碳的问题,但血管夹价格昂贵。“我立即向四川省肿瘤医院汇报,医院和科室听闻我所面对的困难后,大力支持,立即向东国家医院捐献了一批腹腔镜血管夹,最终于今年春节将设备问题解决。”

在大家还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张轲和当地医院医生一起克服配合困难、仪器困难的问题,不断协作完成各类腹腔镜手术,开启了东帝汶国立医院的微创之旅。“6个小时的腹腔镜直肠低位保肛手术,我和另外2名东帝汶医生居然没有一点倦意,术后大家开心地说,我们创造了东帝汶外科的历史。”半年后,每个东帝汶普外科专科医生都能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断向高难度手术迈进。

发挥专业特长 带动当地肿瘤诊疗发展

因为来自肿瘤医院,在东帝汶开展肿瘤治疗一直是张轲在东帝汶的另一项使命。今年,东帝汶肿瘤中心开诊。几乎每周,张轲都会和肿瘤科主任Joao医生见一次,“一来是我们要对有需要外科手术的肿瘤病人进行定期的MDT(多学科讨论),二来是对新成立的肿瘤中心进行设计规划,将我们肿瘤医院的经验予以分享。”让肿瘤病人得到规范的治疗。

作为一名肿瘤医院的胃肠外科医生,在东帝汶国家医院,张轲也时刻不忘医院的嘱托,树立川肿技术,发扬川肿精神。张轲在当地医生的配合下,完成了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他还向当地医生详细讲解消化道肿瘤手术原则,同时给国立医院外科和肿瘤科医生介绍肿瘤治疗的MDT模式,并与医院大肠癌MDT治疗团队开展远程MDT交流会。“期待依托我院胃肠外科在微创外科的先进技术,不断向当地医生灌输微创理念,在不久的将来,让微创技术在东帝汶蓬勃发展。”

张轲(右一)与科室护士合影。受访者供图

张轲(右一)与科室护士合影。受访者供图

2年的援外时间还有3个月就要结束了,而此时,张轲却对东帝汶这片热土依依不舍,“因为这里有许多我的‘家人’。我不知道会不会再次踏上这片热土,但我能肯定的是,会有更好的中国医生继续来到这里和当地的医护一起奋斗!” (李岳冰、邱令璐)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