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专家学者论蜀道:治蜀兴川好资源

2023年07月30日14:16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成都7月30日电 (记者刘海天)诗仙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让蜀道闻名遐迩。作为翻越秦岭和巴山、连通南北的这条交通大道,两千多年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沟通融合。

近日,蜀道的保护利用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四川多位专家学者纷纷进行论述,畅谈他们眼中的蜀道印象。

昭化至剑阁古蜀道。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蔡东洲:

我认为,蜀道的保护利用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在研究的基础上,把蜀道的基本情况搞清楚,才能保护得到位,才能去谈如何利用。而要搞清楚蜀道、研究好蜀道,需要多学科的加入,比如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学等。古蜀道的研究,需要组建这样一支多学科结合的专业团队,才能出成果、出好成果。

做好基础研究之后,就是如何来进行保护和利用了。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为蜀道沿线区域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意见和利用的办法。利用方式方面,目前主要是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发展是绿色产业,也是今天我们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蜀道沿线的4A、5A级旅游景区非常多。利用古蜀道开展研学游,可以让青少年一代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在研学游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管是古蜀道和古柏树,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当游客来到这里,无形之中就受到了传统历史文化的教育,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教授 何国辉:

蜀道文化首先是线路文化,其次是由线路文化衍生的其他文化。要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发生、发展、融合、统一的高度看待蜀道文化。坚持狭义蜀道“南三北四”定义有利于划定蜀道文化研究范围。同时,要多学科介入,从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文学等各个角度揭示蜀道文化内涵。个人觉得,目前蜀道文化研究最大困境是缺乏研究主体,要做好文化保护传承,首先要培养出一支能保护传承的队伍。人是所有事业得以推动发展的主体,没有合格的文化人,就谈不上文化的保护传承。

位于广元市利州区白龙江东岸的粗石栈遗址。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院长、教授 金生杨:

蜀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大动脉,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线,也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线,还是自然人文浑融一体的生态线,承载着官私文书传递、货贸往来、文化传播与交流、民族交往交融等社会事务,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变革。蜀道文化多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军民驿道交通、货物运售、文化传播交融交流、社会民俗文化等内容。蜀道文化的挖掘,就是要着眼于它对中华一统、边疆开发、地方治理、民族融合的贡献,着眼于驿道交通,着眼于货贸交流与经济发展,着眼于民族交往交融,着眼于文明对话、文化交流,着眼于植树护路、生态发展……蜀道文化的研究就是要借助考古与田野调查,破解古道蒙尘、断续片面,借助文献的综合梳理,看古往今来官绅士夫、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行走、记录、利用、维护蜀道的历史与文化。蜀道的保护与传承,既要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保护好,又要传承利用好蜀道文化,通过研学旅游、社科普及、协同创新,让蜀道与蜀道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广元市蜀道文化研究会监事长 陈洪:

我们这些年跟省内外的许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市,广元没有本科院校,学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专注于蜀道历史文化和广元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队伍,比如成立一个专门的事业单位“蜀道文化研究院”,落实相应的经费和人员,举办一个专门研究蜀道的学术期刊,定期召开蜀道学术研究论坛,编撰出版《中国蜀道文库》,持续地开展蜀道历史文化研究,这样才能让蜀道文化真正地彰显出来。

昭化古蜀道上的天雄关遗址。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四川省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主任 罗启:

蜀道涉及面广,遍布3省11个市,且蜀道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光靠某些部门的单打独斗不行,一定要加强协作。特别是文化旅游部门要主动出击,联合多部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宣传和普及蜀道文化,促进蜀道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古蜀道的保护,最好是能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文旅、环保、林业、城建等多部门的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研究和普及机构。现阶段应该首要加强古蜀道的保护,特别是蜀道沿线各文物遗存的保护修缮。

广元市石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 王剑平:

近些年来,蜀道的线路争议分歧越来越多。建议首先围绕主要线路和河流开展考古研究调查,包括史前人类活动等遗迹、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专题开展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同时要继续推动蜀道申遗工作,甚至可以考虑广元先行,推动剑门蜀道申遗。

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东岸的纤夫道遗存。广元市国学研究会供图

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玉国:

蜀道上众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历史遗存与自然、文化、交通景观,呈现出线性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内涵广泛而丰富的人文特质,也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样貌。两千多年来,一代代蜀道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坚韧和执着中形成了不畏艰险、善于开拓、自强不息、忠勇奉献的蜀道精神。蜀道,与长城、大运河一样,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珍贵标本。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蜀道资源的调查,深化蜀道历史文化研究,做好蜀道各类遗存的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挖掘、探寻、传承好蜀道精神的丰富内涵,让蜀道不断发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责编:高红霞、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