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川籍教师卢艺:
一根琴弦上的“艺”与“工”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修养,如果只看《琴书密码》的书名,你或许会以为,它定是出自一位年高德劭的传统文人。而实际上,这部新著的作者、来自四川泸州的卢艺,不仅是“85后”,还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工科学者。
卢艺的人生之路,始终由“艺”与“工”交织而成。一方面,他学的是飞行器设计,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另一方面,他生于艺术之家,在书法、古琴领域钻研颇深,长期业余从事教学、普及工作。
琴弦,成为卢艺两种身份的交织点,尤其是人机工效专业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他与上海当地琴弦企业合作,开展中国民族乐器琴弦的技术改良,以及现代合成材料琴弦的研发。“虽然只是技术上的一小步,却是文化理念上的一大步,更是随时空而变的正向传承和发展。”对此,著名斫琴家、古琴演奏家王鹏评价道。
十年书写,对古琴进行科学化注解
卢艺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祖父是徐悲鸿的学生,父亲在泸州当小学美术老师,大姑的专业则是钢琴。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学画、习字,“那个年纪,这样的状态必然是强制的。”从父亲收藏的字帖里,他认识了欧阳询、赵孟頫、颜真卿、王羲之等名家,后来,写字逐渐从负担变成了习惯,乃至卢艺的一种休闲方式。
小学四年级时,卢艺偶然通过学校活动接触到航模,参加了泸州当地组织的航模制作培训和比赛,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读博、公派出国也都顺风顺水。目前,无人机仍是卢艺重要的科研方向。
不过,即使走上了一条纯工科的专业道路,卢艺却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大学宿舍是八人间,没地方画画,书法就占据了卢艺大量的课余时光。同时,无论在北京读大学,还是后来到上海工作,他都长期在培训机构教书法。2010年,他还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拜师开始学习古琴。“四川跟扬州一直有关系,古代不是叫‘扬一益二’嘛。我是四川人,但我学琴实际上是从广陵派开始的。”
学琴以来,卢艺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更熟悉的书学理论与实践,来对照当时还不那么熟悉的琴学。“想得多了,自然就需要动手记录,这一记就持续了10年。”他发现,这些文字大多奔向了“琴书互喻”这个主题,在他眼中,二者越来越像中国传统文艺所产出的“双胞胎”。卢艺同时觉得,自己有理工人的思维模式,眼中的艺术似乎更多了一些条理;但又有艺术生的随性,眼中的科学往往更关注“人”。
《琴书密码》一书应运而生。《论书》一章,探讨中国书法“二王正脉”流传过程中的重要物证;《论琴》一章,从弦、琴、人、曲四个角度解构古琴的前世今生,为其做科学化注解;《琴书合同》一章,对“琴书相合”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思辨……除了400多页的图文,卢艺还配套录制了约20小时的视频解说课。
该书一大亮点,就是借助跨学科方法,对中国民乐尤其古琴进行科学分析。“我们的乐曲不能只强调旋律,只看到音高,不然怎么知道你弹的是亮、闷、润、透还是什么?”卢艺说,音色其实就是“艺工结合”的点,“所有乐器都基于音色来设计,先找到音色,再设计音程。音程是功能,音色是审美,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创新研发,赋予现代琴弦“丝”的审美
2018年,卢艺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在关注中国民乐的音色问题。“我们学生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研究中国民乐的音色地图,研究每种民乐的音色特征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的民族乐器合不成交响乐。”
在卢艺看来,音色问题不只是关乎演奏,更重要的因素其实是“器”。“对于民族乐器尤其是弦乐器,人们更看重的往往是演奏者。但琴学理论的发展,如果缺少对琴器的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出科技进步,就是个‘瘸腿’的研究。”
这恰好与卢艺的专业方向关系密切。“我的专业包括人机功效,比如一个鼠标,要看它怎么好使,不会造成‘鼠标手’。而乐器,就生动体现了人跟工具之间的反馈带来的功效。”在自动化系,他作为控制科学、系统工程领域专家,试图用全局观去了解和利用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让人造物更好地为人的需要服务。
上海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配套产业链,给卢艺的研究课题提供了落地的机会,他与一家著名的琴弦公司合作,开展产学研相关配套工作。在他看来,琴弦之于乐器,好比发动机之于飞机,“一张声音不好的琴,哪怕再是名家之作、流传有序,也不足贵。这是一个集合材料学、力学、振动学、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专业。”
在这里,艺术和科学、工程有机结合了起来。他们研发了一款手机App,可用于乐器、人声、音响等专业分析和音色认知教学,以古琴为例,在配弦音色、演奏音色评估,以及斫琴调音分析和记录方面,都可以提供精确的量化数据。
中国传统民乐大都用丝弦,新中国民乐改革以来,钢弦逐渐一统天下,乐器形制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乐器都变了,再回到传统丝弦是不可能的,那条路走不通。”卢艺等人取法前辈专家,以流传至今的优秀琴器、琴弦作为音色范本,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制造的均匀性等问题,提升“钢质丝弦”的效果——既有钢弦的稳定性,又有丝弦的音色。他们还持续探索合成材料琴弦,满足当代演奏者需要,提高乐器的表现力。
卢艺一边带着学生开展音色相关的研究工作,一边就琴弦自动化生产进行攻关。“我们现在乐器是手工的,琴弦也是手工的,有赖于工人的经验和技术。”而要研发“钢质丝弦”和合成材料琴弦,就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同时,这也是琴弦国产化的一条路径,“在这个点上发力,在现代琴弦上找到古人‘丝’的审美。”
人物名片
卢艺
1985年生于四川泸州,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人机工程与乐器声学,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预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自幼学习中国书画,后习古琴,近年来着力推动中国民乐“丝韵之美”的产学研进程,兼任上海戴氏琴弦制作社技术总监,“吾调·吾声”民族室内乐团艺术总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