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医学人文巡讲活动走进成都、泸州、遂宁、广元

2023年05月26日07:51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医者仁心 传递爱和温暖

“乡亲们都说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快,我也从让人不放心的小门巴(医生),变成让人放心的好门巴”“高原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每次出诊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山道上,也担心出事,但一有病人呼唤,我都起程前行”……5月23日至24日,甘孜州炉霍县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的藏族医生谭晓琴在成都、泸州分享的故事,让部分医生和医学生在台下抹眼泪。

这是以“迈步健康路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四川医学人文巡讲活动中的一个场景。5月23日至26日,包括谭晓琴在内的10名行业先进典型、公卫专家、典型医疗案例患者等组成巡讲团,在成都、泸州、遂宁、广元巡讲。巡讲活动是四川卫生健康系统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安排,由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

她是高原“抗癌”医生

大学毕业回乡从医18年

“阿爸是个乡村医生,每天下班回家后还有不少病人找他看病。我也要成为阿爸这样的人。”巡讲中,谭晓琴回忆起自己的从医初心。她从成都医学院毕业那年,父亲劝她重返高原,回到虾拉沱镇中心卫生院,她挑起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的重担,担起老年医学科和心理卫生等专业的职责。

谭晓琴回忆,一个男子请她去他家看病,男子的父亲已是胃癌晚期,吃不下东西也不愿意吃。谭晓琴用柔和的语气劝他“光喝茶要不得,还得吃饭”,还给老人送去自制的牛肉包。一次去老人家时,谭晓琴坐的摩托车翻车,全身也摔得生疼,老人听说后很感动,问起谭晓琴的身体情况。“没事,为了让我少受点伤,您给个面子,就吃点东西嘛?”谭晓琴的回应逗乐了老人,老人同意进食。“3个月的诊治和陪护,我担起了一个女儿的职责,让老人安详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

2010年12月,谭晓琴被确诊患了肺癌,乡亲们听说后自发为她捐钱。接受系统治疗,待病情稍微稳定后,谭晓琴又回到故乡从医。今年是她在高原从医的第18年,也是她抗癌的第13年。

“我老家也是甘孜州的,知道高原从医的艰苦,她身患癌症却坚持和病魔对抗,身体情况好转后再回乡从医,令人敬佩。我也要学习她的精神,更好地服务患者。”聆听巡讲后,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医生欧琼说。

另一名医生万利源表示,最打动他的是谭晓琴的“决心”。“从医18年,大学毕业没选择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乡,这是她的决心;抗癌13年,依然没有放弃为家乡患者服务,这是一种更大的决心。”万利源回想起自己在ICU上班时,也经常有特别疲惫、想放弃的瞬间,“如果再遇到艰难时刻,我会想到谭医生,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他是高原“虫癌”斗士

让包虫病患者能在当地治愈

从事肝胆外科工作30多年,让巡讲团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那年,在甘孜州巡回义诊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些罹患包虫病的患者,“部分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皮肤黑黄,很多已处于晚期,肝脏被严重侵蚀。”

王文涛说,当地大部分病人是泡型包虫病,晚期患者只能通过肝移植手术救命,而传统肝移植供体短缺且手术费用高。

在临床中,王文涛发现,虽然很多晚期包虫病患者的大部分肝脏被严重侵蚀,但仍有少部分结构稍正常的肝脏可利用。经过反复研究,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华西医院探索出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

“这种手术难度非常大,也是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手术。”王文涛表示,其难点在于需要切除患者的肝脏全部拿到体外,在冰盆里将被肝包虫病严重侵蚀的大部分肝脏去掉,把少部分相对好的肝脏整理拼合、修补、拼接,最后再将组装好的“新肝脏”移植回病人体内。2014年,华西医院完成我省首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自体肝移植手术。

王文涛和同事帮助的不仅是患者。通过多年传帮带,目前甘孜州人民医院已拥有两个包虫病手术科室和大批相关学科的本地医生,包虫病手术台次从2008年全年仅有10—20台次提升到每年大约500台次,基本实现包虫病患者能在当地治愈。

巡讲现场,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范双凤讲述了她从宣传艾滋预防到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经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通信指挥系统总体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袁良骏分享了他患结肠癌(中晚期)的抗癌故事……

听完巡讲,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崔建蓉表示,“几位报告人都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崔建蓉举例说,“在窗口服务时,药剂师经常遇到焦虑的患者家属,我们要经常换位思考,对他们多些人文关怀,让他们先平静下来,再认真地嘱咐相关注意事项、服药方法。”

□曹宇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