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德阳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制造业结构性就业矛盾——

优化“阶梯制” 蓄好“人才池”(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①)

本报记者 李凯旋
2023年05月15日07: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如何构建系统完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加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让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本版今起推出“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系列报道,走访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展现各地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新经验和新成效,敬请关注。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大国重器”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重装之都”。“重装之都”背后是技能人才的支撑。优化激励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打造人才品牌,德阳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批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德阳工匠”脱颖而出。目前德阳市共有技能人才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51万人,基本适应制造业健康发展需求,正为行业向高端智造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优化激励机制

  搭建成长平台

  “老白,还不下班?”“早着呢,再多练几遍!”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匠实训基地内,首席技能大师白树华盯着面前的金属材料思考半晌,手中焊枪又举了起来。

  得益于日益完善的人才选拔激励机制,白树华一路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德阳市引导企业将职工技术技能和贡献作为分配要素,国机重装设置了从学徒工到首席技能大师12个职级的晋升选拔机制,以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要素作为评定条件,职级晋升,工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在“阶梯制”的激励下,大家你追我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越干越有劲。”白树华总是最早到达工位、最晚离开。

  激励机制有力,人才成长的空间不断延伸。钨极氩弧焊、窄间隙埋弧焊,白树华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被选拔为首席技能大师。“大师是起点,钻研技术的路长着呢。”他告诉记者,首席技能大师要明确聘期的量化工作目标,签订履职责任书,接受管理考核。白树华先后参与“华龙一号”主管道焊接、“国和一号”支管扩管焊接,挑起了更多攻关担子。

  制造业技术变革飞速,对技术技能复合型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保证设计目标和生产制造的高度契合,技能人才必须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也要清楚生产制造技能。”德阳市人社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王晓林告诉记者,过去技术人员、技能工人采用双元化管理,限制了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

  德阳市探索建立技术与技能相促进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技能人才发展破除障碍。“取消学历限制,支持实操能力和工作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研习技能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王晓林介绍,现在人才晋升实现了“双梯制”,成长路上有了立交桥。2022年全市企业和院校共有39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0人通过技能人才评价取得高级工证书。

  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为青年技能人才搭建快速成长平台。近年来,德阳市先后共举(承)办国省市竞赛24次,772名技能人才获得表彰奖励,不仅能得到资金奖励,还将按规定晋升国家职业资格。“经过赛事锻炼,年轻人的理论储备和实操技术都得到显著提升,回到生产一线绽放出更多光彩。”王晓林说。

  创新培训模式

  定制技能人才

  走出德阳安装技师学院训练场地,工人唐雪平脑中还在琢磨着编程知识。“总看年轻人操作,电脑上输几行指令,复杂的机械电器设备就自动运转起来,现在我也行了。”他加快脚步,决定回厂里再练练手。

  近年来制造业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人需要掌握的技能相应增加。唐雪平所在的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向德阳安装技师学院定制了PLC编程与应用项目培训。“课程内容是学校与公司一起设计的,实操性很强,回到岗位就能练起来。”唐雪平告诉记者,培训放在生产淡季和业余时间进行,完全不耽误日常工作。

  “以往的职业培训模式主要是人社部门直接牵头,存在不少问题。”德阳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邹远骏介绍,培训周期长,劳动者因工学矛盾难以连续在外参加培训;课程更新慢,企业定制化需求难以满足;培训补贴门槛高,参与培训的人员需取得各种资质才能领取相应补贴,企业和劳动者参训积极性不高。

  对此,德阳探索一次性整建制购买培训成果的项目制培训,推动技能培训由“人社配餐”向“企业点餐”转变。培训内容上允许“劳动者点单”,培训时间上采取“生产淡季集中上、生产旺季灵活上”,考核评价上坚持“企业导向、市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工学矛盾得到缓解,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也小得多了。”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专员蒲琴说。

  为进一步解决企业“用工难”,德阳组织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设免费“订单班”。技能操作培训学时不低于50%,考核合格即可转录为企业员工,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企业得到“量身打造”的人才。目前德阳市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63个,每年有5000名职校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就业。

  同时,德阳市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新型学徒制培训,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培训协议,企业提出培训目标、需求、质量考核标准,培训机构“一企一案”设课教学,针对性强。双方共同遴选师资队伍,技能精湛的企业导师与理论扎实的院校导师合作上课,学徒成长不断加速,为制造业发展蓄好“人才池”。2019年以来,德阳市累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2.19亿元、开展补贴性培训21万人次。

  打造人才品牌

  树立技术标杆

  轻按控制器,机械臂随之摆动,火光之间,一条美丽的焊缝便被“画”出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文仲波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操作间内,青年工人们正围在文仲波的背后观摩。

  对文仲波而言,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帮带”。当学徒时他就对技术较真,琢磨不明白就不离开焊机,文仲波的师父也跟着放弃休息时间,手把手教。成长起来后,他成立工作室,把重大项目攻关、生产和焊工培训一起抓。

  “解决‘卡脖子’问题,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在一项重型燃机原型机制造攻关中,文仲波与学生在成型件精度极差的情况下,采用纯手工二次精细成型,成功焊接完成燃机燃烧器焊接原型机,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室中每个小组各自设置攻关课题和目标,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已有9人陆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针对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德阳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政府主导科学选拔,技能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不同地区、各个行业的技术标杆也随之树立起来;首席技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新技术推广、开发应用时,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将优先给予经费等各方面支持。以德阳首席技师为塔尖,市青年工匠、技术能手为塔身,技术工人为塔基,德阳市构建起技能人才品牌体系。

  目前,德阳市已选聘德阳首席技师110名,累计带徒995人次,培养出一大批技术主力;合力完成攻关创新项目1086项,高超技能水平和绝招绝技衍生出更多创新成果。为进一步发挥“大师”带动作用,德阳加大硬件投入、搭建技能人才育成与作用发挥平台,累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54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1个)。

  邹远骏表示:“未来德阳将把技能人才工作作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政校企’协同、‘产教训’融合、‘选育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良好格局,为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多人才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5日 10 版)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