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杨通乡:激活红色“引擎”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四川省大竹县杨通乡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一场特殊的党课正在进行,台下聆听的二十多位党员干部群众,不时低头作笔记,并不时提出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既体现了守正,更彰显了创新。”杨通乡党委书记陈小刚在党课上说:“杨通乡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内涵,这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但我们要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资源呢?我们目前的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如何克服?”
党课现场,陈小刚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为点,通过问答的方式展开宣讲,以“小切口”阐述“大主题”, 句句讲到听众的心坎上,台下不时传来掌声。大庙村村民曾秋碧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弘扬革命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干劲发展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厚植乡村振兴红色底蕴
据了解,红色文化,是杨通乡的底色。这是一块革命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从1928年杨通苏维埃的创建,到抗日救亡活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英勇悲壮的武装斗争,这里点燃了大竹的革命火种,孕育了徐氏小学革命教育基地,徐德(中共大竹县委第一任书记)、徐相应、徐永培等11位革命烈士,形成了求真理、做真人,时刻准备为胜利而战的“徐小”精神。
据介绍,“徐氏小学”是川东北地区早期共产主义战士学习、生活、战斗过的12所红色学校之一。2016年,杨通乡充分抓住修复徐小教学楼契机,将原徐氏小学打造成大庙寨革命历史陈列馆,基本还原了当时的建筑风貌。目前,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拥有“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省级示范学院”“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省级示范基地(红军‘长征’精神教学点)”“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被列入全省革命文物名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广袤乡村是杨通乡一直以来重要的发展规划。受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以前杨通乡的交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发展受到制约。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六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信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提挡升级。
“如果明年再来参观,这里将是一个占地19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的纪念园。届时,新建的游客中心及停车场,提升改造的展览馆,VR党建党史馆,舍身崖浮雕墙等景观景点将会给参观者带来更全面、全新的体验。”陈小刚说。
“红”“绿”产业融合发展
据杨通乡党委书记陈小刚介绍,杨通乡未来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令人期待,而其真正让老百姓振奋的,是这张红色名片将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将为杨通乡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红色文化为底蕴发展起来的不止大庙寨革命遗址纪念园。近年来,杨通乡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将“红色”与“绿色”有机融合,以红色文化旅游带动人气,以红色游客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有效地将绿色产业融入“红色+”产业链中,阳光村1组的太阳花合作社便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2014年12月,返乡创业的唐小佩、刘刚夫妇创建了太阳花合作社,发展柑橘、生态水稻种植,黑山猪、土鸡、土鸭、大白鹅、淡水鱼养殖,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链。拥有“山后老刘家”“竹城催香”“慧人宝”注册商标,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太阳花专业合作社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目前,太阳花合作社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依托“童家—文星—杨通”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年出栏1500头的猪场一个、年出栏5000余只的散养鸡场一个、鱼池60余亩共3个、约800平方米的精品民宿、深加工厂房700平方米;结合撂荒地整治种植油菜200亩,栽种荷花50亩,规划建设红色广场、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等,推动农旅文商深度融合发展。常年为附近群众提供工作岗位400余个,创造就业资金100余万元,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深加工+销售”的模式,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固定分红5万元。
盘活“沉睡地”乡村焕发生机
“只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使本土能人回得来留得住。”杨通乡党委书记陈小刚对杨通乡未来的发展胸有成竹。
杨通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行“党建+”新模式,把招引能人回乡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回归能人租赁撂荒耕地发展农业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乡已建成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60个,近2.2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满栽满插,其中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蔬菜、油菜、苎麻等1万余亩。
“目前我流转了土地3000亩,其中撂荒地1000余亩,涉及春光、阳光、大庙、东升4个村,主要发展有大豆、玉米、油菜、苎麻等粮经作物,期待今年能有好收成。”被招引回乡的能人、大竹萱竹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川表示:“我能回到家乡创业,离不开乡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与鼓舞。感谢党的好政策!”
杨通乡有近2.2万亩耕地,其中40%是坡耕地。由于种植效益不高、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近1000余亩坡耕地撂荒。为此,杨通乡以点带面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大力推广“专合社+农户”“自耕自管”“代耕代管”等模式,推进复耕复种。去年5月,在外地从事土建工程长达10年之久的徐川,回到家乡看到耕地撂荒严重,萌发了回乡发展的念头。他的想法与乡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很快得到了认可与支持。自此,一场撂荒地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目前,杨通乡已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1000余亩,并积极引导专合组织联农带农,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下一步,我们还将带领全乡广大干群积极践行‘三讲三有’新作风,坚持‘重执行、创一流’的工作取向,继续依托杨通乡红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小刚说。(王洪江、李杏、冯文雅)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