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泸县探索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获新突破

2022年08月05日16:58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机收水稻。余翔摄
机收水稻。余翔摄

8月4日,雨后初霁,盛夏的田间弥漫着一丝难得的清凉,泸州市泸县方洞镇陈田村粟喻粮油种植专合社的2000亩水稻已进入收割期,黄澄澄的稻谷为大地铺就了一张金色的地毯,演绎着丰收的希望。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方洞镇陈田村的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田正式开镰收割。只见一台沃德收割机在田间的专用跑道上作业。收割机所过之处,整齐的稻茬矗立着,没有被碾压痕迹。

在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栽培中心主任张林的带领下,验收组对试验田的稻谷进行了脱粒、晾晒、去杂、称重等测产步骤。两个小时紧张有效的工作后,试验田测产结果正式出炉:泸县方洞镇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田所种植的水稻品种内,6优107的亩产为712.3公斤。

“这仅仅是我们试验第一阶段的成果。”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股股长高尚卿说,“我们试验的目的是解决中型机器收割中稻碾压稻桩的问题。”

高尚卿指向稻田解释说:“一般的水稻植株栽插规格是30*20厘米,而这块试验田的水稻栽插规格(60+30+30)/3*16.7厘米,我们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给本地常用的收割机留下履带行驶的路径,避免因为机收中稻碾压稻桩造成再生芽不足再生稻产量低的问题。从目前机收结果看,机收中稻碾压稻桩问题已基本解决,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中稻栽插密度、施肥水平、病虫防控等栽培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良。”

“发展再生稻目前需解决两大难题。”泸县栗喻粮油专合社理事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刘世超说,“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种田以老弱妇孺为主,劳动力相当紧缺,大力推广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是我们发展的大方向,机收中稻有效地解决了人力成本高和收割效率低的问题,但同时机收中稻又影响了再生稻的蓄留,收割机机收面积大,碾压头季中稻稻桩,直接影响再生稻腋芽的萌发;其次是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认为再生稻是自生自结的,无需再投入管理,因此产量提升空间还有待突破。”

如何破解?泸县农业农村局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破解难题。一是科学管理再生稻。采取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等“三集中”、“五统一”管理技术,适时施用粒芽肥,确保关键技术和措施切实落到实处。泸县初春温度回升快,中稻能在8月25日前收割,有利于再生芽的早生快发,确保低温阴雨气候来临前安全齐穗、扬花结实成熟。二是探索再生稻品种。开展四川省“稻香杯”优良品种展示品种55个,筛选再生力强的优良品种,同时,针对丘陵地区中型机器收割中稻碾压稻桩问题,开展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探索和试验示范,探索出“中型机器收割、够苗晒田、适度低留稻桩”(中稻收割机器沃德、久保田,留桩高度25-30厘米,保留倒3、倒4芽)等主要技术措施,能实现再生稻的低成本生产目标。

“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的一季稻谷。由于再生稻无需经历育秧、插秧等冗长繁重的劳动环节,管理相对简单,米质、口感、营养又较中稻更受人们青睐,因此,大力发展再生稻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应平介绍说。

泸县地处川南,在长、沱两江交汇处,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四川省“丰收杯”获奖县。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8.84万亩,常年粮食总产55万吨,因独特气候条件,可实现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吨粮田,是希望最终能实现再生稻亩产达400公斤以上,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超过1000公斤。”泸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孝芳说。近年来,泸县通过狠抓中稻+再生稻高产创建,再生稻的面积、单产、总产不断突破,2009年,再生稻有收面积40.2万亩,总产5.6万吨;2021年,再生稻有收面积47.1万亩,总产7.9万吨 。(余翔 曾佐然)

(责编: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