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 当心“暑邪”伤人
7月7日,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含“暑”字的节气——小暑。 “小暑”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专家提醒:小暑时节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补气血护阳气。
精神调养
注重“心静”,保持心情平和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
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再者心属火,应于暑。炎炎夏日,由心当令,此时调养心神非常重要。
凡事不宜急躁,尽量慢慢来,否则易致心火妄动,加之酷暑火热邪气,即所谓“内外合邪”,易出现伤暑之证。多做腹式深呼吸,这种呼吸最能引心火下归肾水之中,能让人心中清凉,且腹式深呼吸亦有益于安定心神,让人心静而安。平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尤其要注意避暑,暑热外蒸,火盛则上炎,火盛则克金,容易导致病情加重。
起居调养
小暑时节,也是“暑邪”最伤人的时候。中医认为,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让人心情烦躁、脾气易怒,严重者更是会产生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症。
而按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一一对应,夏季属火,对应的五脏为“心”。因此,小暑时节,“护心”很重要,此时应着重呵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护心”的关键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息,早起舒心睡眠好,有利于心神舒畅,不过睡好了可不能赖床。《黄帝内经》对“小暑”养生就提出了原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早起,是小暑“护心”的重要一步。小暑期间的最佳起床时间是早上5点至6点,比平时更早一些。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若晨起时间过迟,人体内的阳气无以舒展,会郁积体内,不仅让身体疲乏,还很容易生气“上火”。在日常茶饮中,可以加入黑枸杞、石斛或者藏红花,用以静心养气。
午睡宁心。小暑时节不宜太疲劳,平时可适当减缓工作节奏,降低心脏的压力。在中午身体阳气最盛时要安排午睡20~40分钟,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并及时补充水分。
运动调养
低量运动,调节功能
夏季运动一定要遵循低运动量、短时间运动的原则,要尽量避免高温下高强度的运动方式。
最好是选择晚上6、7点钟,太阳下山的时候进行散步和游泳等运动。也可以选择早晨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
进入小暑,热气蒸腾,湿热氤氲,会让人感觉闷热,且汗出淋漓。汗多伤阴耗津,运动之时当重视养阴津。
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鲜榨果汁有不错的养阴津效果;宁心亦是养阴。
当热盛烦躁时,努力让心境平静下来,顿时汗出减少,心中能生出清凉来。“汗为心之液”,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还会易致阴液亏虚,而阴虚者阴不敛阳,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
饮食调养
进入小暑,天气越来越热,人们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疲乏倦怠等不适,且容易比常日消瘦,俗称“苦夏”。
从中医来分析,所谓苦夏,其根本病机是湿热犯脾,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出现胃口不佳、脘腹饱胀,或者肠鸣腹泻等症状。
小暑之后,气温升高,食物易变质,中医认为此时节“壮火食气”:炎热过盛,耗气伤津;汗出过多,兼伤阳气;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这也是人体宜在夏季脾胃病生的根本原因。
“暑邪”的一大特点是“暑多挟湿”,即“暑热”和“湿气”经常一起致病,两者相合致病情的复杂多变。中医认为,人的脾胃“喜燥恶湿”,此节气中因多吃有“清热、除湿、祛暑”之效的食物,如绿豆、冬瓜、黄瓜、荷叶、淡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白茅根等。但一定要注意,不可过服,若苦寒太过,反而伤阳,不利于清热消暑。(戚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