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文化

杨晓利:30年拍摄古塔3000座

2022年07月08日08:1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杨晓利:30年拍摄古塔3000座

2022年6月11日是“世界自然遗产日”,也是摄影师杨晓利《中国千年古塔摄影展》开幕的日子,展览展出了全国各地300多座古塔的影像资料。而这,仅是杨晓利作品的冰山一角——拍摄古塔30多年,他已经记录了3000多座古塔的影像和信息。即便如此,这场“寻塔”之旅远未结束,没有被拍摄的古塔尚有6000多座——今年67岁的杨晓利虽已退休多年,但还在拍古塔的路上。

拍古塔

央视采访时立誓要拍3000座

退休前,杨晓利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摄影专业老师。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已经凭《城市之光》《黑白风光系列》等摄影作品斩获国内外大小摄影奖项。1986年一次赴江苏水乡拍摄江南风光的经历,让他的镜头瞄准对象开始发生了改变。

那次江南行,有一天他正在拍一座古塔时,随行的朋友饶有兴味地跟他讲这古塔的传奇故事,什么三国争雄,什么刘备曹操,虽然是漫无边际的野史传说,却让杨晓利发现了这个静物的韵味和灵魂,被这个“无言的历史”震撼了——他决定,要做它们的“传声筒”,让更多的人看到历史、听见文化。

从那以后,杨晓利对各地的古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那个时候信息查询还比较原始,且史料较少,他只能通过一页页地翻阅史书、建筑古籍去寻找古塔,通过各种地图确定古塔的位置,甚至还要根据记载自己手绘地图——一次寻塔之旅至少要进行一两个月的资料准备。由于很多古塔藏在深山,杨晓利经常得背着设备徒步寻找,有的时候一次两次根本找不到古塔,只能隔几年再来。

就是用这种笨拙的方式,杨晓利陆陆续续拍摄了五六十座古塔。1987年,中央电视台前来采访杨晓利。在节目中,30多岁的杨晓利许下承诺:要用一生的经历拍摄全国大大小小3000座古塔。或许当时的承诺带有一些年轻人的意气,但是30多年后,杨晓利真的拍了3000座古塔。

浩瀚的资料和遥远的距离让人望而却步,但杨晓利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个过程他从未后悔,而且乐在其中。杨晓利说,每次出发去拍摄古塔都是一次丰富的旅行,他会提前规划好路线和行程,尽可能多地走访附近的古建筑、村落或者其他地点,有时会在中途的某个地方停留,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当地村民聊聊家常,也聊聊古塔的传说,“每次出发,都会有新的奇遇在等着。”如今,当初的承诺兑现了,但杨晓利表示不会停,“还有很多古塔没拍,我肯定不会停,拍到哪儿算哪儿。”

惜残塔

文物保护需要古人的匠人精神

《中国千年古塔摄影展》上,其中的一面墙是许多已经残损古塔的照片的堆叠,它们横七竖八地挤在一起,有的已经倾倒,有的只剩大致的轮廓,其中损坏最严重的塔只剩下地面一个空空的洞,暴露着地宫,塔身已是烟消云散。

说起这些,杨晓利十分惋惜。最初拍摄古塔是源于对古塔背后丰富的文化故事感兴趣,但是随着寻访的古塔越来越多,他越来越发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这些残损的古塔就像是来不及告别的老人,还没有说尽自己一生的灿烂就要匆匆离开了,一别就是永远。

不少古塔杨晓利都拍过很多次,最多的一个拍过5次——有的时候是由于找不到古塔几番踏访,有的时候是更新了器材设备希望收集古塔更多的细节信息。从胶片到数码相机再到无人机,技术的更新为古塔影像的留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对于保护文物来说,我们能做的很少,那我就为研究多记录和提供一些信息呗!”除了影像的记录,杨晓利还会关注古塔的历史和文化,把这些信息一并收集记录下来。

杨晓利记得,他所拍过的最传奇的一座古塔是位于内蒙古赤峰的大明塔。它是中国体积最大的一座塔,据专家分析,塔下应该有一个巨大的地宫,且从未被盗掘——因为传说只要进去盗墓的人就没有走出来的,所以盗墓贼们也不敢涉足于此。

拍摄古塔过程中,杨晓利也会遇到很多经过修复的古塔。虽然修复是出于还原和保护的目的,但其中的不少古塔,是新旧拼凑起来的,在杨晓利看来,反而丧失了古塔原有的灵气和韵味,令人惋惜和无奈。

数量众多、地处偏远的文物亟待修护,但是山高水远,总有修护力量触及不到的地方。此外,文物古建都是古代匠人耗时耗力的精品,比如应县木塔,光是建造它就花费了上百年,短时间的修复肯定无法与当时的技艺媲美。如何更好地修复和保护文物,这也将是留给文物保护专家们的一个难题。

看塔人

希望年轻人能参与古塔拍摄

在展览的几天中,杨晓利有空就会待在现场,和前来观展的人们交流。来看展的人大多是同道中人,不是对摄影感兴趣的中老年摄影爱好者,就是对古塔感兴趣的年轻人。杨晓利也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拍摄古塔的见闻,“毕竟展览讲解的文字有限。”

杨晓利更喜欢跟专程前来的年轻人交流。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可以参与到古塔拍摄中去的年轻人。也是在这次摄影展中,他结识了很多对古塔、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建了群,谋划着以后一起前往拍古塔。

还当大学老师时,杨晓利就和学生关系很好。当时他开设的一门摄影选修课,被同学们奉为难抢的“神课”,不仅课幽默风趣,而且干货满满,大大的阶梯教室常常座无虚席,“没有一个学生睡觉、玩手机。我能在讲台上看见每个同学的眼神,能看出来他们都很认真。”在杨晓利看来,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更能拉近同年轻人的距离,“大学讲台上70%是知识,30%是表演。只有表演好这30%,学生们才愿意去吸收那70%的知识。”

在告别讲台的最后一节课上,他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要有梦想。可能这个梦想不切实际,可能遭到同学们的笑话,也可能只有你们的父母才相信,但是一定要有。因为我当时的那些梦想,现在看都实现了。”

这段话说的,正是杨晓利一生的真实经历。

16岁的他看到挎着摄影机的大人很威武,就幻想自己也要当摄影师;当了摄影师的他发现知识是让作品更有温度的良方,就幻想自己可以考上大学;毕业后的他看到国外遍地汽车,就幻想自己也要拥有一辆。后来,他成为了挎着照相机的摄影师,获奖无数;1983年,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图片摄影专业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在汽车稀罕的年代,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他成为了全大院第一个买汽车的人;年轻时立下的拍摄3000座古塔的诺言,也变成了现实。“因为你总在想这个事,当机会来时,你就会立刻发现并且抓住它。”如今,杨晓利的梦想,是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让拍完所有古塔的梦想最终变成现实。

古塔摄影展在北京结束第一站后,将在9月前往沈阳、10月去石家庄,但是杨晓利拍摄古塔的路没有终止。眼下因为疫情而无法外出拍摄的杨晓利,十分期盼可以再次踏上旅程——毕竟还有太多的塔没有拍过,还有太多的故事没有听到。

(北青报记者 郭佳 实习生 李正阳)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