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人事

代表之声

2022年07月07日07:0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围绕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谈谈意见建议。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

  厚植高精尖特企业发展土壤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地方党委政府要厚植创新土壤,瞄准企业这个创新主体,在各行业、各领域培育更多高精尖特企业。

  走高精尖特之路,既需要企业自身的科技攻关,也有赖于地方部门充分发挥主动性,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企业创新发展所需的精准服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体从分散走向凝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集群。

  从长远看,地方党委政府要关心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编制关键技术领域攻关清单。要持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光发热的舞台和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直通车”等人才政策优势,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

  (本报记者 史自强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和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示范作用。

  作为创新领域主力军,民营科技企业要通过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助力我国科技产业健康发展。

  企业要明确技术主攻方向,专注实业、聚焦主业,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强化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人才和技术储备、自主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要着力突破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持续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自身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践行“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本报记者 王明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

  让科技工作者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着力培养和使用一批政治过硬、具备现代化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和创业团队,为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助力企业创新创业,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要敏锐发现产业链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把握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未来,有针对性推动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突破,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独有技术;要依靠市场和产业链伙伴协同创新,借助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的市场机制来“自主补链”,填补产业链技术空档,共同发展。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长期工作在产业链的“隐形”工程师,社会关注度比较低。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了解、重视工程师的氛围,让工程师成为创新发展的“明星”,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李 刚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秦飞:

  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培育造就一批高精尖特、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需要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为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创造良好条件。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基础改革。目前,亟须加强完善对企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支持项目,将“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既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教师丰富和提升实践能力,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7日 18 版)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