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炉
到2025年 五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
制图 李开红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成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
蓝图已经绘就,具体怎么干?日前,成都市正式印发《“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成都市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
目标
到2025年成功创建
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1个百分点;到2025年,工业规模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较2020年提升25%,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总量占比达85%,规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规上企业占比超过60%。
《规划》提出,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战略机遇,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市,持续提升面向未来制造、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循环的成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力量。
《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成都将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到2035年,成都将构建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新体系,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初步达到世界城市水平,成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示范区、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先行区、全球先进制造业战略基地。
成都将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联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动能转换有力的制造业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能级。
重点
构建“支柱+新兴+未来”
梯度支撑的制造业体系
《规划》明确的一个发展重点是,突出发展支柱产业,推动能级再跃升。
根据《规划》,成都将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协同匹配城市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其中,还明确了各产业的发展目标。比如,针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突破1.5万亿元、1万亿元、8000亿元、4000亿元,而针对新型材料产业,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规划》提到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瞄准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着眼5年内有望形成增量突破的领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前沿医学、医美产业、时尚产业、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等,形成3~5个全球、全国产业地标,打造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
此外,成都还将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方向,培育发展区块链、量子互联网、分子诊断、光芯片、合成生物、6G、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第三代互联网(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全市未来产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
联动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升级新力量,着力生产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科技服务、产业金融等,为生产提供核心能力服务和高附加值支持,增强产业体系能力。
重点
构建更具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地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发展重点中还明确要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其中提到,要围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等城市核心功能,推进产业协同错位,增强功能优势,优化功能布局,构建更具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地理空间。
具体而言,中心城区聚焦“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进产业升级和功能重构。
五城区重点结合城市片区更新升级,以产业社区、特色街巷、专业楼宇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型、技术型、创新型、民生型都市工业,提升在全市制造业总量中的比重,建设全国都市工业发展典范区。
其他七个中心城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方向,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集群发展。
城市新区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增强制造业创新创造的增长动能。
强化“三区”引领——四川天府新区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6G通信、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成都高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成都东部新区全面推进科学规划建设,重点发展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与新型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
联动陆港空港和东进区域发展——陆港空港重点发展适铁适空、适欧适东盟等先进制造业和临港生产性服务业;成都经开区、淮州新城、简阳城区等东进区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等,打造成都制造业的战略增量区域。
郊区新城聚焦“生态价值转化”功能,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活产业化理念,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精密制造等产业,布局一批零碳产业园区、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等,建设全国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区,助力成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任务
实施八大重点任务
多维度助力制造业发展
为把蓝图变成生动现实,《规划》提出,将实施八大重点任务。
聚焦建圈强链,构建优势产业生态体系,提出聚焦优势锻长板、围绕长板补短板、构建生态提能力三个方面任务。
聚焦“成都智造”,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出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数字产业集群、构建数字新基建支撑体系、发展服务型制造四个方面任务。
聚焦生态导向,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营造“碳中和+”场景四个方面任务。
聚焦创新提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出打造多层次制造业创新平台、推进关键领域技术攻关突破、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加速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四个方面任务。
聚焦融通发展,培育高质量企业群体,提出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企业融通发展三个方面任务。
聚焦开放合作,构筑区域竞争优势,提出促进成都都市圈产业深度合作、推进成渝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新一轮开放发展三个方面任务。
聚焦功能实现,建设制造业新载体,提出推进产业园区能级跃升、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水平三个方面任务。
聚焦精准匹配,创新关键要素供给,提出增强土地要素支撑、加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三个方面任务。(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