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新闻资讯

“童伴妈妈”张丽: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是我母亲节收获的最好礼物

2022年05月08日22:13 |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小字号

“童伴妈妈”张丽教孩子们制作母亲节贺卡。人民网 王凡摄
“童伴妈妈”张丽教孩子们制作母亲节贺卡。人民网 王凡摄

“张丽嬢嬢(四川方言,意思是阿姨)您辛苦了!谢谢您!”5月7日,母亲节前夕,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童伴之家”,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了“童伴妈妈”张丽。

“祝您母亲节快乐!”

“我的妈妈经常不在家,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妈妈,谢谢您!”

......

十多个孩子在送给张丽的贺卡上写满了祝福。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对他们来说,张丽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妈妈。

张丽是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的网格员,她大多数时间都在村里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每次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独自玩耍时,张丽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我有一个6岁孩子,他从小就在我身边长大。哪个父母愿意主动和孩子分开,所以我很想去照顾这些孩子,解决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

2016年,共青团四川省委探索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童伴计划”,开始在四川多地建立“童伴之家”,通过日常开放以及定期组织主题活动为乡村(社区)儿童成长助力,着力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2020年7月,桂香村“童伴之家”成立,家长们推荐张丽为桂香村的“童伴妈妈”,为当地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身边的、可及的服务。

“村里18岁以下孩子的情况我们都要上门去了解,并填写基本信息表。”刚成为“童伴妈妈”的张丽,首要任务是入户走访摸清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在张丽整理的桂香村“童伴之家”留守儿童资料上,详细记录了29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这些孩子最小的仅有3岁,最大的13岁。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一些特别内向的孩子迫切需要陪伴交流。

“我第一次去村里邀请一个叫高蕊(化名)的孩子来‘童伴之家’的时候,她躲在她爷爷的身后一声不吭。”张丽介绍,今年读小学二年级的高蕊,父母离异,其父亲长期在江苏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高蕊因为缺少交流,平时也不爱说话,眼见这样的情景,张丽十分心急。于是她隔三差五就会去找高蕊聊天。慢慢地,高蕊向张丽打开心扉,并主动找到张丽,要求参加“童伴之家”的活动,见到张丽也会主动打招呼。

“看见孩子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特别开心。”张丽说,对于这里的孩子们而言,“童伴之家”已经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一些不会对父母讲的事情,孩子们会找张丽倾诉心声,张丽甚至成了孩子们与他们的父母联系的纽带。

“我们这有个孩子叫彭玲(化名),今年11岁,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里,父亲在外务工,母亲和弟弟住在另一个乡镇,她一直由爷爷带着。”由于家庭情况特殊,彭玲和父母有了隔阂。有一次她告诉张丽,觉得自己的爸爸不爱自己。张丽多次私下找她聊天,与她分享其父亲的工作情况,并告诉彭玲:爸爸是爱她的,只是有时候方式不对,要理解自己的父亲。在张丽的开导下,彭玲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缓和了,也理解了父母的难处。

除了入户走访,张丽更多时候是在“童伴之家”守着孩子们。桂香村“童伴之家”每天都会开放,每周休息日还会举行活动,包括安全宣传、手工课和一些生活技能教学等等。除此之外,“童伴之家”也为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群体提供了场地,包括返乡大学生、留守妇女、老师、志愿者等会来这里看望孩子们,并教授他们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

“‘童伴之家’的点点滴滴我都会记录下来,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是我收获的最好礼物。”张丽翻看着手中的活动集锦说。(王凡 侯杰)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