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小人物”担当主角,泸州作家新书《赤水河记事》出版

近日,一部以泸州古蔺尤其是赤水河一带风土人情为背景的中篇小说集《赤水河记事》出版。这是泸州籍作家雷位卫尝试以虚构形式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
《赤水河记事》取材于古蔺的背盐工、川剧演员、炒货王、饼匠、两兄弟等社会底层人物,以小切口折射社会变迁与人性美丑。其中,人物对话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泸州特色。
“希望我的尝试,能带动更多本土作者来写故乡、写泸州的故事。”雷位卫说。
4月14日,川江都市报记者对话雷位卫,听他解读新作,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五个故事:取材于古蔺县城小人物
记者:请为读者介绍下您的新作《赤水河记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有何风格和特色亮点。
雷位卫:《赤水河记事》是我今年出版的一本中篇小说集,内容以泸州古蔺尤其是赤水河一带的风土人情为背景,是由《赤水河记事》《炒货王》《小生》《一块银元》《饼匠的春》五个故事汇集成的一本书。
其中,《赤水河记事》以赤水河的背盐工为原型,主要写了一个背盐工与小盐号掌柜女儿相恋并被拆散的爱情故事。《小生》写一个川剧演员在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困惑下,身心受到巨大创伤,但最终还是收获了一份真挚爱情的故事。《炒货王》《饼匠的春》分别讲述两位手艺人的故事,炒货老王对待诚信经营的那份“傻”、饼匠杨大海对待暗恋对象的那份“痴”,都令人感叹。《一块银元》则是通过两兄弟对待父母态度的对比,反映身体健全的哥哥的凉薄与智力残疾的弟弟的孝道……
小说的取材,基本以当年古蔺县城的一些小人物故事为雏形,但并没有囿于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而是以虚构的方式,在不架空历史的前提下,将他们进行时空“挪移”,在新的场景和人物的交流中,合乎逻辑地发生和延续故事。
如果要说这几个故事的风格,那就是浓浓的乡土气息。人物对话可以算是这本书较为明显的特色,我尽量避免使用书面语言,在用普通话书写的同时,注意体现四川尤其是泸州的特色,更加亲切也更加生动。
小人物经历:折射社会变迁人性美丑
记者:请问您在创作中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创作灵感又源自哪里?
雷位卫:创作《赤水河记事》等几篇小说之初,自己并没有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是单纯地想把故乡的人和事通过自己的笔表现出来。后来,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时,其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的一段话——“我主意(注意)不在(再)领导(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如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那就是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用他们的喜怒哀乐,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与人性的美丑。
记者: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做了哪些努力,又有什么收获?
雷位卫: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同时也充满了快乐。最困难的就是时代背景不能错位,这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比如《赤水河记事》中,主要故事大约临近解放时期,牵涉到当地的水路、盐路的历史,“袍哥”的历史;为写好《小生》,我查阅学习了大量关于川剧的资料,包括一些著名的剧目、曲牌、唱段、绝技等。
当然,在小说中,随着人物经历的跌宕起伏,与人物一起悲和喜,还是收获了不少快乐。如果硬要说小说中最得意的地方,我个人觉得还是里面的对话,我尝试着把自己代入到场景之中,去把握对话者的性格特征,使对话更接近现实而非书面语。
创作中最有意思的,是我在学习川剧知识之后,尝试自己创作川剧的文学剧本,写出了一个反映四川茶市起源的川剧《武阳买茶》,这也算得上是意外收获。
重构心中故乡:望带动更多作者写泸州
记者:创作《赤水河记事》的初衷是什么?
雷位卫:我1997年就离开家乡到成都了,25年来,经历了一个对故乡再审视的过程。这样的再审视中,浓浓的乡愁变得美好起来,以前故乡的事物变得更加清晰,重构为自己心中的另一个故乡,因此就有了想要写出来的冲动。
一个地域,必须要有文化才有灵魂,而文学是构建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比如浙江绍兴,如果没有鲁迅笔下的狂人、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也不会有如今众多的“寻根”者;比如湖南凤凰古镇,如果没有沈从文的《边城》,没有翠翠、爷爷、大老、二老这些文学人物,那凤凰也仅仅是一个寻常的江边古镇而已……泸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名人辈出,红色文化、酒文化、长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三线建设”与乡土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是文学的素材宝库,有不少作者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我的新书《赤水河记事》,就是希望能够以“小切口”的方式,从小人物的命运出发,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折射社会和时代变迁,展现他们身上赋有的美好品质,从而塑造成为本土的文学形象。同时,也希望我的尝试能带动更多的本土作者来写故乡、写泸州,这就是我创作这本小说的动因。
人物简介:
雷位卫,生于泸州市古蔺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曾任《青年作家》杂志副主编、《生活之友·成都房地产》副主编、《管理与观察·乐居》杂志主编,资深媒体人。著有《成都旧事》《家门口的古井》《成都老房子·太平巷里》《成都别墅列传》《医惠苍生》《医道仁心》《百年仁济》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