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搬”出来的致富路

2022年03月02日12:01 | 来源:甘孜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搬”出来的致富路

“坐坐坐,吃点水果,甜得很!”走进巴塘县地巫镇“桃源地坞”,这个由坝伙、中真、甲雪3个村组成的新村里,58岁的村民阿珍正在自家院里准备洗衣服,看到笔者到访,阿珍忙招呼老伴儿出来迎接。

“现在住砖混楼,出门就是水泥路,洗衣服都是用自来水和洗衣机,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谈及这些年的变化,阿珍与老伴儿有些激动。这一切的源头,得从“桃源地坞”的搬迁说起。

搬出老家 甩掉穷根

巴塘县地巫镇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原址位于巴塘县最南端,西邻云南省,东接得荣县,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灾害频发,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

2016年,巴塘县“桃源地坞”搬迁项目正式落地,共计3个村119户595名村民从距离巴塘县城约150公里外的原地巫乡,集体搬迁至县城附近的“桃源地坞”新村。

从巴塘县城区出发,一路往东,沿着曲折的小路,只需要驱车10分钟,便能抵达这座位于半山腰上、毗邻459省道的“桃源地坞”,从这里向下望去,一大半巴塘县城尽收眼底。

在“桃源地坞”,村民们的新房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很多老百姓都是因为受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就算想要致富也非常艰难,搬出来是甩掉穷根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地巫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盈宏说道。

据悉,巴塘县位于四川、西藏交界处,辖区内部分地区因受地理环境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当地老百姓致富步伐。

搬进新家 奔向致富

走进“桃源地坞”,整齐排列的小楼房上,一块块太阳能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是为帮助“桃源地坞”发展产业,成都市双流区利用区内光伏产业优势,援助巴塘县建成投产的甘孜州第一个村级光伏发电站——巴塘县地巫乡甲雪村光伏发电站。

除去运营费用,该电站每年发电所产生的收益将全部分给当地村民,村民们每年不花一分钱就能分到1200余元。

发电站只是“桃源地坞”村民们实现致富增收的方式之一,为了促进当地老百姓就业,“桃源地坞”联合党支部还根据自主意愿、家庭情况等,推荐村子里的26名老百姓到强盛公司应聘环卫工,负责打扫县城的清洁卫生,每人每月工资1460余元。另外,巴塘县还划拨100个森林草原扑火队名额分给“桃源地坞”,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0500余元的工资。

“我们还会继续加强对村民们的技能培训,组建劳务服务平台,让更多老百姓学会一技之长。”韩盈宏说,通过技能培训和劳务平台输送,“桃源地坞”村已有近百人实现就业、务工,未来地巫镇计划将“桃源地坞”原址2000余亩土地进行有效盘活,积极引进企业开发,通过“群众土地入股+企业资金投入+公司运作”的模式,通过年底分红,让老百姓的包包鼓起来。

同时,“桃源地坞”按照“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的思路,利用新村周边50亩的闲置土地建设桃花林观光区,发展民俗接待和水果采摘销售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2021年我们家收获了一大背篼桃子,都是自己留着吃的,要么就送了些给亲戚。”阿珍介绍道,自己一家在脆桃园里分到了10棵桃树,由于去年是第一年结果,就拿来自家消化了。

“没搬迁以前我们家一年到头只能算凑合着过下来,留不住存款。”阿珍说道。据了解,未搬迁前,由于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阿珍一家六口只能靠着种植一些农作物,以及做一些除草、挤牛奶的临工来维持生计,一家六口年收入仅2万余元。

“现在我们家一年大概能赚6万元左右,存个3、4万元没问题。”在搬过来的当年,阿珍一家便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致了富。对于一直生活在巴塘的阿珍而言,走出巴塘,是阿珍从未有过的念头,如今,阿珍的想法也有了改变。阿珍说:“儿子有打算买车,等到他把驾照学会了,家里就要准备买一辆,到时候跟着出去看看外面。”

据悉,近年来,巴塘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以防止返贫为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新机遇、新政策、新力量,帮扶重心从普惠支持到重点帮扶、从特殊群体到全面覆盖、从补齐短板到全面进步,更好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张黎萍 黄陶旭)

来源:甘孜日报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