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文化事业发展纪实: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 优秀文化为甘孜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再是单一的物质生活追求,更多的是多层次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对提高自身精神境界也有新的要求。近年来,甘孜州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坚定不移地以甘孜文化塑造文化甘孜的发展理念,始终把繁荣兴盛民族文化作为重大事业重大责任,全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为甘孜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A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
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基层人民喜闻乐见的业余生活文化形式,也是最接地气的文化形式。甘孜州不断探索群众文化活动新特点,打造群众艺术新标杆,创新群众文化艺术实践道路,为人民群众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
2019年春节期间,丹巴县巴底镇的群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欢聚在村里的文化院坝内,载歌载舞喜迎新春佳节。活动现场,村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吹拉弹唱、唱歌跳舞,用最动听的歌声、最激情的舞蹈,尽情讴歌党的恩情,展示新一代农牧民奋发向上的风采。村民巴桑说:“幸福美丽乡村文化院坝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的场所,村民可以在农家书屋看书,在球场上打球。同时,县文化部门还帮助我们成立了民间演出队,文化院坝就成了演出队排练的场所。有了这个文化阵地,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健康、更加丰富。”
泸定县的白阿姨退休多年,跳广场舞是她的最大爱好。她说:“退休以后,衣食无忧,跳跳广场舞,既丰富自己的生活,还能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和一帮‘广场舞姐妹’朝夕相处。”白阿姨和“广场舞姐妹”还报名参加了该县组织的“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广场舞专业培训。
“平时只是照着视频自己学,自己快乐开心就行,所以动作难免不标准。这次州文化馆的专业舞蹈老师来授课,将红色舞蹈改编成广场舞,让我开阔了眼界。不仅舞蹈动作更加规范标准了,还在如何提高表演性、如何编排舞蹈动作上大有收获。”白阿姨说:“现在我们跳广场舞不仅能够健身,而且还跳出艺术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登上舞台,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上祝福!”
目前,甘孜州共有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5个、省级文化艺术之乡37个,各类文艺团体25个,州级歌舞团1个,县级格桑花艺术团16个,为人民群众带去了高质量的文化娱乐享受。同时在基层活跃的各种民间演艺团体,社区乡村业余演出队2181支、文艺骨干1000余人、手工艺储备人才6000余名。
今年10岁的泽仁友珍小朋友,是甘孜博物馆的常客。从开始记事起,她的父母就经常带她参观博物馆。每次参观,她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她说,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甘孜悠久的古代文明,了解甘孜各民族的特性,了解甘孜的发展和变化。每次参观,她都认真做笔记,回去以后一遍遍地仔细回看加深记忆。和泽仁友珍一样,甘孜州许多群众把参观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以提升对甘孜历史文化的了解,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城县的白色藏房是独特的文化标记,2019年7月,白东正在宽敞的院子里晾晒着小麦,三层高的白色藏房静静伫立。他告诉记者,他的房子因为老旧所以重新修建了,村子里每家每户修建房子时,村民们都会去帮忙。当白藏房落成之后,我们就会在房顶上把白色的土浆沿墙壁浇筑而下,直到藏房的外墙变成白色。这就是乡城最具有特色的习俗——白色灌礼。从功能性的角度而言,白色灌礼类似于对藏房外墙的粉刷,能够使墙体更加美观、防雨。从山上往下俯瞰,洁白的藏房星星点点,如珍珠般散落在绿色的河谷之中。
据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州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53处、文物点3520多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5所,国有馆藏珍贵文物3000余件,寺庙文物数万件。
B优秀传统文化萌发新芽
甘孜州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灿烂,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保护起来,维持文化的持续发展,一批又一批文化工作者呕心沥血,终于取得丰硕成果。
才让多吉,穷其一生始终坚持对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藏文古籍文献以数量庞大、涵盖全面而雄踞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之首,但因为年代久远、保存分散等情况,许多古老的藏文古籍面临濒危失传问题,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让多吉借助现代出版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对这些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科学的抢救,进行整理和出版,让藏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目前,才让多吉完成了《伯东班钦全集》的整理编纂工作,总字数超过4000余万字,承担的大型丛书《藏族古籍经典系列丛书》之《五明文化分类集成》,集成历代500多名作者近两千余部(篇)著作,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藏文化各个学科的文化成就。他说:“一件事没有困难,也就没有价值。人一直在顺境中,是不会有成就的......如果有一天,有人知道我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的这两件事业,他们一定就知道这个事业的伟大。”
作为康巴文化核心区,甘孜州民间音乐歌舞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人间天堂、歌舞海洋”的美誉。但是,民间歌舞的分散和口授心传形式,使这些资源极容易流失。因此,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就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2011年,甘孜州文化主管部门搭建平台,启动了甘孜州民族民间歌舞数据库建库工作,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行程20多万公里,采访艺人100余人,组织演职人员5万多人,历时9年,踏遍全州18个县,建成包括弦子锅庄2000余首、山歌1800余首,藏戏8部、图片10000余张、视频资料80余小时的涉藏地区数量最多、容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甘孜州歌舞数据库。
阿祥,从2011年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库工作开始,从未有过懈怠。不论寒冬酷暑,不论日月星辰,他走遍全州的山山水水,对民间歌舞进行文字整理、影像拍摄、音频录制等工作。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名民间艺人进行资料保存,经常一走就是一整天,阿祥对此毫无怨言。他说:“都说我们甘孜州是歌舞的海洋,藏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但是会唱老歌的都在深山里,歌声传不出大山,很快就会消失,我们没有保护好,就是历史的罪人。”正是有着“千万个阿祥”的努力,甘孜州歌舞数据库最终完成了3912个歌舞的资料录入整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传承人江吉村在年轻的时候,就对藏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藏医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实践,不断积累完善并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继承和保护藏医药,既是对优秀藏医文化的继承,更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江吉村潜心研究藏医古籍古方,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反复的验证和改进,给传统藏医药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藏医药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全世界,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特别是在与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开辟了藏医药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先河,防疫藏药“清肺解瘟”组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专家的认可。
目前,甘孜州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工作硕果累累,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25项,省级85项,州级项目55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59人,州级595人。全州州级以上非遗项目数量和各级文保单位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
C特色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甘孜,是风光大美天成的地方,文化厚重古朴的地方,生态资源富集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这里处处是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处处是诗意般的栖身,处处是梦幻深处的家园;一曲《康定情歌》传唱世界,《格萨尔王传》史诗世界最长,德格印经院藏文化典籍世界最完整,泸定桥永载红军飞渡大渡河的历史奇迹。多民族的长期交融交汇,造就了多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文化建设和保护,既是为了传承,更要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活力和源泉。
曾经远赴广东打工的卓玛,如今已经回到了家乡康定市三合乡二郎村,拾起了她荒废多年的藏绣手工。卓玛的妈妈是藏绣高手,并将这个技艺传授给了她。以前,藏绣手工除了作为家庭装饰之外,就没有其它市场,学习藏绣手工难以维持生计。如今,政府鼓励支持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和补贴。随着甘孜州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藏绣手工绣品也开始通过电商销售,藏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二郎村成立合作社后,卓玛就回到家乡,开始教授其他村民学习藏绣。在短短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藏绣手工绣品就挣了3万多元。近年来,为传承民族手工艺,带动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当地成立“指尖藏花”民间藏绣专业合作社,激活民族手工艺“一池春水。”
卓玛自豪地说:“现成藏绣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藏族文化的象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让更多人认可和接受我们的文化,也让藏绣文化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甘孜州立足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积极扶持开发唐卡、金属制品、土陶、雕版印刷、彩绘石刻、牛羊毛绒编织、药泥面具、泥塑、木雕、藤编、藏香、藏纸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深受游客青睐。截至2019年底,全州有文化产业经营企业411家,其中从事非遗、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探索性开发的企业超过20家1500人,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路走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甘孜州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和提升,更为全州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提供坚实基础。据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甘孜州将依托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提升文化创意水平,进一步展现丰厚文化资源的价值,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形成甘孜特有的文旅产业链,打造文旅融合的甘孜样板。(甘孜日报见习记者 泽仁彭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