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追“绿波”的人

2021年10月11日07:44 | 来源:成都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追“绿波”的人

人民南路三段至四段7个信号灯路口设置了“绿波带”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信号控制中心民警郑荣江

■成都累计新建维护绿波路段106条、里程约116公里,优化路口2262个

■有一群人,他们抠时间算速度,用“绿波”下的畅行解群众拥堵之扰

绿波带

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通过交通信号控制,让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达到一路通畅的效果。

人民南路和郁俊杰工作地点、生活半径都没有交集,但他却每周雷打不动地要开车走一次人民南路,这是他的一项工作。

作为信号控制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按照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信号控制中心要求,他每周要在人民南路进行一次体验。体验什么呢?体验“新建维护绿波路段106条 累计优化路口2262个”下人南一线交通是否顺畅。

作为城市中轴线,人民南路一线的交通备受关注。顺畅通行、减少拥堵成为市民出行的共同诉求。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在成都交警中,有一群追“绿波”的人,他们抠时间,他们算速度,他们用智慧大脑进行管理,用“绿波”下的畅行解群众拥堵之扰。

昨天,记者来到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信号控制中心进行了探访,揭秘追“绿波”的人为群众办实事背后的故事。

热点问题

贯穿南北的主干道

交通压力大通行不畅

“人民南路的交通是群众反映的热点!”控制中心民警郑荣江开门见山,人民南路是贯穿南北的重要通行道路之一,承载了城区主要交通出行需求,交通压力大。

同时,人民南路沿线缺少跨线桥,交叉口多为平面交叉路口,非机动车流量与人流量巨大,容易造成交通流紊乱影响机动车通行。

而伴随地铁打围施工,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大。郑荣江说,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向交管部门反映,有在蓉e行留言的、有拨打962122的、有通过媒体转达的……希望这一线可以更畅通,上下班可以更舒心。

对群众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急难愁盼”,对交通管理部门来说,这就是摆在群众面前的实事,该如何来办呢?

量身定制

现场跑了几十次

一秒一秒抠时间

今年5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信号控制中心成立,智慧信号管控是该中心的核心工作。人民南路的问题成为控制中心面临的第一块硬骨头。40人的团队立即动了起来。

“我们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绿波带’是可行的办法。”郑荣江说,所谓“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通过交通信号控制,让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达到一路通畅的效果。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为人民南路量身定制一套“绿波带”方案。郑荣江和同事们光是现场就跑了几十次,搜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然后又进行模拟计算,每个路口信号灯绿灯时间多少秒,一秒一秒地抠,然后再设计速度……

方案出炉

2.5公里绿波段

7个路口“一路绿灯”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在多次论证和反复测试下,一套适合人民南路的“绿波”方案出炉了。

针对人民南路拥堵突出的人民南路三段至四段领事馆路口,全程共2.5公里,涉及7个信号灯路口。该路段“绿波”实施后,早上6点到7点,在进城方向保持车速50km/h—60km/h的速度,早上9点30分到下午4点40分出城方向保持50km/h—65km/h的速度,能够实现在一个路口遇到绿灯,下一个路口仍是绿灯。

人民南路“绿波”的实施,让市民出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根据控制中心的统计,早平峰进城平均行程时间较以前减少1分20秒,停车次数可从2次减少到0次,运行速度提升4.4%。日间平峰出城平均行程时间较以前减少2分13秒,停车次数可从2次减少到0次,运行速度提升17.36%。

一箭多雕

既提高通勤效率

还能节能减排

“几乎不用停车,一脚油就过去了,很顺畅。”走人南一线上下班的马先生这样说。人民南路通行效率明显提升,但郑荣江却并不敢松懈。“交通是动态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人民南路好走了,会吸附周边的车辆,因此对‘绿波’我们要持续优化调整。”郑荣江说,除了每天实时监控外,每周还有专人开车去亲自体验,发现问题。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成都交警累计新建和维护的绿波路段106条、里程约116公里;累计优化路口2262个,修改方案5938套、涉及时段7248个。

“绿波带”带来的绝非只是通勤效率的提升。郑荣江算了一笔账,道路的畅通还会对汽车油耗和环境保护带来帮助。人民南路“绿波”的实施,可让经过的每辆车平均节约燃油0.15升,每天可节约燃油约6330升,一年可节约燃油费约1600万元,该片区每年也将因“绿波”的实施减少机动车碳排放量约12吨。

“绿波带”能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但郑荣江也坦言,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作,不可能靠某种办法一蹴而就,“绿波”也不能立马就解决所有的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共治共享。”(记者 何良 摄影 李冬)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