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英雄即将回家!志愿军老兵涂伯毅:接遗骸回国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2021年09月01日07:42 | 来源:封面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英雄即将回家!志愿军老兵涂伯毅:接遗骸回国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

9月2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与祖国分隔70年后,英雄终于回家。

8月31日,成都北郊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封面新闻记者将此事告诉了健在的九旬志愿军老兵涂伯毅。“这个事情做得好!遗骸回国,对我们的军烈属是很大的安慰,对死者也是最大的尊重。”带着这份欣慰,老人回忆起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烧伤毁容的经历,以及他亲眼目睹的死亡与分离。

受伤

遭遇敌机投掷凝固汽油弹

火海九死一生的他被严重烧伤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涂伯毅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26师跨过鸭绿江,成为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那一年,他只有20岁。

“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战场上几乎没有前后方之分。”涂伯毅在126师政治部工作,同样随时面临着危险。入朝作战不到4个月,他就遭遇了敌军的致命攻击。

涂伯毅清楚地记着,那是1951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九。那天,他和两名战友组成126师第五战斗小组,潜伏在汉江北岸一个小山村的山坡上。当天下午,十几架美军飞机飞得很低,并且一直没有转移目标,就在他们他们上空盘旋。

突然,敌机投掷下来几枚东西。“我立刻做好了准备,手指、脚趾都抠在地面上,减少冲击波对内脏的伤害。后来才发现对方投掷的是凝固汽油弹。”涂伯毅回忆,当时山坡上的树木、蒿草甚至石头都燃烧起来,他置身火海之中。

“我记得左边是悬崖,只能向右边撤离。”涂伯毅回忆,当时他来不及多想,把身上携带的手榴弹、子弹都掷了出去,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石洞,立刻冲了进去。他把自己身上的火苗扑灭之后,洞外劈劈啪啪的燃烧声还持续了一两个小时。“当时我发现我的手指烧卷曲了,我想一辈子都不能张开了,想报仇,那两个小时里想了很多事情。”

死亡

同桌吃饭的人隔天就没了

曾亲手掩埋两具战友遗体

涂伯毅全身严重烧伤,面部毁容、手指卷曲,造成一级伤残。“打仗哪有不受伤的?”他轻描淡写带过,因为,他早已见惯了死亡。

每一场战斗结束,涂伯毅所在的后方都要打扫战场——先掩埋遗体,再清理物资,他很幸运,负责的是后者。即便这样,他也深知这场战争的惨烈。

“我还亲手掩埋过两具战友的遗体。”1951年元旦前后,涂伯毅通过一片麦田时,看到两具穿着志愿军服装的遗体。

不能让战友就这么躺着啊!于是,他和另外两人一起把遗体埋了,掩埋之前,还将死者的军帽摘下来,盖在了脸上。“两人很年轻,看着就20多岁,身上的衣服也很新。”涂伯毅回忆,“他们是自己的同志,我不害怕,但是心里很难过。”

有时候,即便在饭桌上,他们也能被生离死别瞬间拽进伤感的深渊。

“围在一起吃饭的人,可能第二天,几个人就不见了。”每当这个时候,涂伯毅都会担心哪天自己也会死在战场上。但是所有人只是默默想着,从不说出口。

“当时我们很单纯,做好了战死的准备,能够参与这样一场战争,是值得的。”他说,“但是我们不想客死他乡,肯定还想回到祖国。”

幸存

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

我是幸运的

“战斗中有伤亡是肯定的,不知道多少人死在了战场上。”涂伯毅说,比起客死他乡的战友,自己是战争中的幸存者,亦是幸福的,“虽然我的手指再也不能伸直,但我还能走、还能跑、还能跳,还有眼睛可以看。活下来就是一种幸福。”

为了丰富伤残军人的业余生活,休养院成立了伤残军人业余演出队。涂伯毅自学了舞蹈表演、合唱指挥、打击乐器等,还学会了电工,时常帮休养院和周边居民修理家电。

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革命传统教育组,多年来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事业中,义务到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革命伤残军人的精神。“既然我能回来,只要还活着,就要做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哪怕再小我都要去做。”他说。

在得知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涂伯毅激动道:“这个事情做得好!遗骸回国,对我们的军烈属是很大的安慰,对死者也是最大的尊重。”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姚箬君 摄影报道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