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写好乡土教材
——广安华蓥文史研究硕果累累
今年6月,全面反映华蓥文化和历史的画册《印象华蓥》正式出版。历时5年、几易其稿编篡的《印象华蓥》,涵盖了近300页珍贵文史资料、700余幅图片,总计4.8万多文字,不仅记录了“靓丽蓥城、秀美山村”“革命老区、红岩故里”“八大军工、三线遗迹”,还记录了“南宋少师、安丙故里”“佛韵千秋、灵修圣地”“川东民俗、乡土风情”等内容,立体式再现华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风物的发展。它不仅是一部文史典藉,更是一部华蓥发展壮大的百科全书,浓缩了华蓥儿女浓浓的乡愁。
华蓥山是一座厚重的“文史宝库”,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铸就了它特有的价值和品牌。早在1989年,华蓥市政协就开始启动文史资料工作,当年征集到肖芳鸿《从金城赴山城到南京》《火烧双河场》,王普全《参加游击队转战华蓥山》3份文史资料稿件。但受客观原因影响,当年文史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较为薄弱,有待后续改进。
1990年3月底,在华蓥市政协三届一次常委会上,该市决定成立“华蓥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由一名政协副主席任主编,并由4名政协委员和聘请的市党史、地方志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编委会工作班子,开展文史征编工作。
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共收集到50余篇近20万字的文史资料,并选出其中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沿革、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36篇文稿,编辑出版该市第一集《华蓥文史》。1992年、1993年,又相继编辑出版了《华蓥文史》第二集、第三集。1995年,华蓥市政协再次组建文史工作队伍,共有文史通讯员20人、文史资料编辑人员4人、常年联系的文史人员50余人,先后采集文史资料180余份,编辑出版了《华蓥文史》第四集。
1997年,华蓥市政协再次完善巩固文史工作组织,建立文史资料编辑班子,聘请文史资料编委4名,制定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简则、编审工作程序,并动员文史人员撰写亲历、亲见、亲闻“三亲”资料。当年,出版综合类文史资料1辑。
1998年至2002年,华蓥市政协进一步健全文史资料编辑班子,先后聘请25名文史资料通讯员,与省内外82个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部门建立资料交换关系。同时,坚持“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组织文史资料通讯员撰写文史资料,共出版《乡友风采》《银山状元谱》《民政竞辉煌》《财政春秋》《教育时空》五辑60多万字的华蓥文史资料,同时向广安市政协提供文史资料58篇。自1991年以来,该市政协出版的7集《华蓥文史》资料,与国内(除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县(市、区)政协进行交流。其中第一集《华蓥文史》资料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大、西华师大等国内著名高校图书馆收存。
近年来,华蓥市政协不仅做好文史资料收集整理,还积极牵头组织通讯员配合广安市政协、广安市档案局联合编纂的《即将逝去的记忆》文史系列图书,收集撰写和提供了“新华造纸厂”“彭德怀与华蓥山‘三线建设’”“百年天池湖”等35件宝贵的文史资料。同时,向《人民政协报》《四川政协报》等媒体撰写文史稿件20余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今年以来,华蓥市在正式出版《印象华蓥》大型文史画册和承办温江、崇州、广汉、南川、华蓥五地政协书画联展的同时,实施了一系列助推文史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举措:把文史资料收集整理纳入政协委员履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门的文史组稿工作小组,制定文史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分别聘请近30名文史研究员、近20名文史写作通讯员。
此外,华蓥市政协还多次召开文史工作专题会议,把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采取流动课堂的形式,用鲜活的事例对这批研究员、通讯员进行了现场培训,倡导用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以浓浓乡愁写好“乡土教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史资料。(杨晓勇 邱海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