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综合栏目>>四川

通水了!“鱼背”上开凿架设出的人工天河

2021年07月07日07:35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通水了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了!7月6日上午,随着毗河中游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引水枢纽闸门徐徐开启,清澈湍急的河水沿干渠奔涌向百公里外的川中地区。在资阳市乐至县,看着汩汩清水源源不断从上游输送而来,年近古稀的姚孝吉百感交集。他的父亲姚四海,从15岁开始,立志为家乡摆脱干旱而四处找水,这一找就是60多年。

通水的梦想,在姚孝吉这一代得以实现。这一天,川中旱区的群众奔走相告,渠道沿线到处都是逐水人的身影。他们伴湍流而走、逐浪花而行,见证梦想落地。

川中旱区的深深无奈

55年就有43年干旱,“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带来希望

和许多乐至人一样,老县长王隆瑛出门,半天都不喝水。节约用水,已成为当地人深入骨髓的一种习惯,而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摊开地图,在四川盆地腹地,沱江以东、涪江以西的一片广袤大地,因处于两江分水岭上,如鱼之脊背留不住水。这片土地是川中历史上著名的“十年九旱”极度缺水地区,涉及成都、资阳、遂宁3市的金堂、简阳、雁江、安岳、乐至、安居、大英等9个县(市、区)。多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460立方米,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4.6%。

以资阳为例,1955年到201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资阳市境内有43年全面干旱,发生干旱频率为78%。“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冬干春旱年年见”成为灌区旱灾发生的历史规律。在王隆瑛的记忆中,1979年那场大旱令他永生难忘,“堰塘里的裂缝,能把我半个身子吞进去。”

而水资源匮乏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解决川中大旱,必须开渠引水!”资阳市毗河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科科长黄黎黎介绍,建设一个大型引水工程来破解川中旱区用水之困,成为历届党委、政府关心的民生大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规划》就正式提出了兴修毗河供水工程的构想,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毗河供水工程一直停留在相关的规划和报告中。

进入新世纪,从国家到四川省级层面,对水利工程建设高度重视。到了2008年,四川提出“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决策,将毗河供水工程确定为重点水利工程。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可研报告,标志着工程正式上马。2015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在“鱼背”上开凿架设出人工天河

盼了近半个世纪,源头活水从规划走进现实

缺水,一直是川中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拦路虎”。源头活水从规划走进现实,旱区群众足足盼了近半个世纪。

在以柠檬作为支柱产业的资阳市安岳县,缺水制约着不少乡镇的产业发展。在安岳县岳阳镇南桥村,当地无河流无水库,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当地村民介绍,千余亩柠檬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经常遭遇旱情,“别说种柠檬了,村里吃水都困难。”

多年来,旱区群众对通水的期盼热烈而持久。工程建设期间,家住乐至县天池街道的陈元文常常到工地“巡视”,成了工人们口中的“编外监理”。“大家都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7月6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后,年过六旬的陈元文扯着嗓子吼了一声“痛快”。

毗河供水工程总干渠穿龙泉山、跨沱江,涉及成都、资阳、遂宁3市9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417万亩,供水人口489万人,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民生水利工程。

工程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15年开建,建成总长度381公里的20条骨干输水渠道。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为成都、资阳、遂宁3市供水4.33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惠及225万城乡居民。由于特殊地理地形,这项工程相当于在“鱼背”上开凿、架设出一条人工天河。

要彻底解决川中旱区的“缺水之苦”

二期工程计划明年开工,建成后惠及489万群众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涉及多市,当时考虑到资阳受益面最大(开工时简阳市尚未被成都代管),因此作出了让资阳市牵头建设的决定。”省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副处长严昭昭表示,这种安排可以充分发挥属地负责机制。

如今,一期工程建成,为实现一、二期工程的有效衔接,省政府作出了由资阳市牵头,成都市、遂宁市配合实施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的部署,新的建设与运管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

“一期工程完工,效益只能发挥三分之一。”资阳市水务局局长张团结介绍,正积极推动毗河供水二期工程上马。在他看来,只有二期工程尽快建成投用,才能真正让毗河水留住、护好、用足。

二期工程将主要新(扩)建踏水水库、赵家沟水库、宝石水库、丹山水库、新生水库、城西水库等6座囤蓄水库以及7条干渠,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旱区内库容不足的问题。

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有望在2022年底前实现开工建设。

张团结说,待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整个毗河供水工程“引、调、蓄”总体功能,惠及旱区489万群众,实现灌溉面积417万亩,彻底解决川中旱区的“缺水之苦”。

快问快答

就地修大型水库不行吗?

为何要千里迢迢引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

“为何不能在川中就地修水库?”7月6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通水的消息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有赞叹、有惊奇,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疑惑。记者采访了资阳市毗河办综合科科长黄黎黎、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第二现场管理组成员陈波等相关建设者,梳理出你也许感兴趣的“知识点”。

问:为何选择引毗河水到川中?答:毗河是沱江一条支流,选择从这里引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水量稳。毗河通过柏条河等河流和渠系,与岷江都江堰段连通,水量稳定。

其次是水质好。毗河及上游柏条河沿线工业较少,其地表径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

最后是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无论是跨越涪江-沱江分水岭引水,还是直接从岷江引水,都较从毗河引水难度更高、施工量更大。

问:毗河供水工程创造了哪些纪录?答:在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产生了多个“之最”:建成了全国最长的单座渡槽——蒋铜渡槽,龙泉山隧洞成为全省最长的引水隧洞,同时也建造了被称为“最美拱跨渡槽”的卢家坝渡槽。

问:为什么要修建渡槽?答:渡槽,指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通常依地势而建。渡槽往往离地高达几十米、长达数千米,也被称为“人工天河”,可以理解为供水流走的“高架桥”。

以蒋铜渡槽为例,该渡槽全长近5.6公里,位于简阳市三星镇。那里属于川中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如果修建明渠,就必须要把原有的起伏地形填平,最高处需要在原有地面上填高48米,工程量较大。而采用修建高架渡槽的方式,就可以规避这些问题,同时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改变和破坏。

问:为何不能在川中就地修大型水库?答:一方面,川中地区现有的水库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当时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实际需要,都不具备建设大型水库的条件。

另一方面,川中旱区处于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以前无外来水源,水库全靠集雨区汇集来水,修水库适合修中小型水库。此外,川中旱区属于浅丘地区,这种地形地貌对修建大型水库也存在诸多限制。

问:一二期工程有哪些不同?答: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主要是修渠,解决把水引过来的问题。而二期工程是解决把水蓄起来的问题。二期工程除了要继续修渠外,还要新建5个水库、扩建1个水库,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旱区库容不足的问题。

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整个毗河供水工程在灌区内对水资源的“引”“调”“蓄”总体功能就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

记者手记

是“人工天河”也是“另类高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成栋

7月6日10时开始,10时30分结束。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通水仪式,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的背后,是整整半个世纪的等待和追寻。

这是时隔多年后,都江堰灌区又一次大规模提能。从此,成都、资阳、遂宁3市数百万亩耕地,将告别“十年九旱”和“靠天吃饭”的先天短板。所以,有人说,这是一条“人工天河”。

这是竭力拼搏后,川中旱区命运的一个大转机。今后,来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岷江之水,将长久滋润连生活用水都紧缺的乐至、安岳等地。无论是生活改善、还是生产提速,都让这里的的人们饱含期待。因此,有人说,这是一条“另类高铁”。

这更是一场圆梦的仪式。看着一渠清水奔向川中,受邀参加仪式的乐至县老县长、半辈子在为毗河供水工程奔波的王隆瑛激动得不知从何说起。这位当年把市长、厅长乃至省领导多次“堵”在办公室的老人,在圆梦的那一刻,就像等到了玩具的孩子。

有过渴望的人会有为梦想而拼的动力,而梦想成真的这一刻最为珍贵和美丽。(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 吴忧)

(责编:罗昱、章华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