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塔梁子山壁画墓“图说”汉时人家宴饮习俗

德阳市中江县玉江之畔“塔梁子”山腰上,有一片“塔梁子崖墓群”。
2002年,考古专家对其中的9座崖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崖墓中发现壁画和墨书榜题,并确认塔梁子3号墓是截至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壁画墓,从斑驳的壁画中,可以看到汉人的冠冕、服饰乃至生活,飘逸的汉隶则讲述着一个东汉家族的宦海浮沉。根据这批崖墓的形制、画像题材及出土器物,其时代属东汉中晚期。
崖墓是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地区极富地方特色且普遍流行的葬式。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发现崖墓中刻有各种题材画像,或有不少彩绘,但从未发现过壁画。而在塔梁子3号墓第三重墓室左侧室内的石壁上,划分出的8个区域内共有8幅壁画,高65-70厘米,宽75-98厘米,时隔近两千年仍清晰可见。
塔梁子3号墓壁画以线描作基础,平涂敷彩,部分用色彩渲染,可以看出民间年画效果。画面中有主人、待从、文吏等,所描绘的场景内容均为荆氏家族的宴饮图,连起来看便是一场盛大的宴会,故将其命名为《荆氏宴饮图》。
配合画中文字,8幅壁画如连环画一般,串联起荆氏家族的脉络。据文史学者萧易解读,东汉时期荆氏西迁先祖荆文君因率兵平定羌人,官至大鸿胪一职;荆文君之子荆中也出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可惜造化弄人,荆中因故得罪皇亲国戚,荆文君由此被牵连,罪该当诛,最后皇帝念他平羌有功,这才赦免了死罪。
东汉及其以前壁画墓,主要发现于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中原及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以前发现最早壁画为魏晋时期。塔梁子3号墓的发现,填补了崖墓考古和南方地区汉代美术考古的一项空白,是汉代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为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美术等方面研究及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006年,“塔梁子崖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整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