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四川频道

揭秘泸州高铁站三大“硬核”设计 让出行更便捷

2021年06月29日17:54 | 来源:泸州新闻网
小字号

从2020年3月动工到2021年6月28日投用,泸州高铁站历时16个月,在龙马潭区拔地而起,将泸州人的“高铁梦”一层层构筑成现实。

泸州高铁站候车区。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泸州站究竟藏着哪些秘密,为何功能如此强大?一起来揭秘这些“硬核”设计。

“硬核”设计一 共站

优点:让群众实现一站式出行

2017年12月,泸州城北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与站房综合体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泸州召开,明确泸州站的设计要适用于川南城际铁路(现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和渝昆高铁共站。

“‘共站’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两条高铁共用一个车站,这就方便了市民出行。市民不需要考虑今天我去成都要在这个车站乘车,明天我去重庆要在那个车站乘车。”泸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智说。

基于此,2018年9月,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引入泸州的方案调整一类变更设计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意味着绵泸高铁进入泸州的线路由“东进”改为“西进”。改线后,泸州站的建设按照5台12线布置。其中,绵泸高铁2台4线,渝昆高铁3台7线,并预留了泸遵高铁1线。

值得注意的是,泸州站采用“共站”设计后,建设上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理念,共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面积4万平方米,包括高架站房和北侧式站房;而在南侧,预留了二期南站房,面积2万平方米,为渝昆高铁和泸遵高铁预留了接入条件。

“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至少在未来10年到20年,泸州不会另外选址再建高铁站,市民能实现一站式无缝换乘。”李智说,今后,在泸州中心城区只有这一座高铁站,不会因为新接入高铁再进行施工,对城市发展造成影响。

“硬核”设计二 双高架

优点: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

远望泸州站,站房和轨道下方留出一层空间,多根高架站台承重墩柱整齐排列,托起站房。看上去,高铁站以中空形式跨越站内的站台和轨道,这就是泸州站站房和轨道“双高架”的设计,有效节约了高铁站的横向平面空间。

“下层空间,用来规划城市交通,把社会停车场、公交车场、出租车场全部布置在高架区域下、轨道下,群众出行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李智说,泸州站按照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双高架”的设计属于第四代高铁站的先进理念,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其核心目的是便于市民出行,将高铁、出租车、社会车辆、大巴车、公交车等交通方式立体式布置在站房内,形成完整的公共交通系统。“最直观、最形象的比喻是让市民进站出站‘晒不到太阳、淋不了雨’,轨道交通和道路运输真正实现无缝衔接”。

根据规划,泸州站高架站房下将设置社会、网约车停车场,能提供车位1000多个;还有公交车始发站场、长途车配载点以及公交出租充电场。

着眼未来,站在整个交通换乘体系规划的高度,泸州站“双高架”的设计做到了科学组织交通,各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方便市民出行。

“硬核”设计三 道路下穿

优点:畅通周边区域道路交通

与泸州站同步建设的,还有周边的市政道路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即高铁站东西两侧)同步建设了32米宽的春雨路和齐宁路(原摇翔路)下穿高铁轨道,目前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基本收尾,已具备通行条件。

泸州站周边配套市政道路工程分期实施,其中一期项目由齐宁路、摇翔路等8条路、2个匝道、1个下穿,共11个节点组成,项目全长约4.6公里。

笔直的齐宁路和春雨路,连接九狮路和云翔路,拼成“井”字型交叉互通,将泸州站包围其中,成为进出泸州站的主要通道。两条市政干道经匝道下穿高架站房,在站房下形成畅通的城市交通干道,市民进入站房后可由地下通廊乘电梯进入泸州站大厅。

“高铁建成通车后,原则上不能再新建上跨和下穿的道路,这样就会造成高铁站周边道路交通的拥堵和拥挤。而泸州站规划设计时,布置了齐宁路和春雨路两条城市下穿干道,与高铁站同步建设,避免了高铁建成后不能再修下穿市政通道的问题,也不会因为高铁站的建设阻碍整个区域城市的发展和连通,保障了城市的市政交通和道路交通的顺畅。”李智说。

下穿道路承担着疏解泸州站人流、车流的重要作用,消除了高铁站和城区之间的交通隔阂,更方便了群众出行。(川江都市报记者 李倩)

(责编:袁菡苓、罗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