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唐平:35年如一日 当好人民的“粮管家”
全国“两优一先”先进典型
名片:
唐平,59岁,遂宁人,现任四川厚裕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仓储管理部部长。1986年退伍后入职四川省大英县粮站(2015年大英县粮站改为大英蓬莱省粮食储备库,2019年改制为四川厚裕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粮食系统奋战35年。在他的管理下,粮仓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他先后获得“感动大英十大人物”、遂宁市“红土先锋”模范人物、“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每天早上8点半,唐平都会戴着蓝色安全帽准时出现在公司粮库,进仓查粮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
打开仓门,唐平蹲下身子,把手伸进麦堆,抓起一把在手中摩挲翻看,查看色泽,凑近闻闻味道,判断是否霉变。
“现场感官鉴定是查粮的重要一环,温度、水分、色泽、气味都是重要指标。”唐平说,如今粮库安装了粮情检测系统,电脑可以实时监测粮仓温度,免去了人工测温环节。
不过,查粮依旧是个费力活。粮库共有110多个仓库,有6名员工负责粮食保管工作,每天他们都要对所有仓库挨个检查一遍。目前小麦已完成收购,近6成仓库满仓,库存7万吨粮食。
“一早入仓,要到中午才能出仓。”唐平说,马上进入10月水稻收购季,这是粮库最繁忙的时期,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儿。
从1986年退伍进入粮站后,唐平在粮食保管一线已工作35年。谈及入行原因,唐平说主要受母亲影响。“母亲过去在粮站工作,她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我影响很大。”
成为一名“粮管家”并不简单。初入这行时,唐平遇到过不少挑战。
直到本世纪初,粮仓还是小青瓦房,一遇大风大雨,瓦片容易松动漏雨。“半夜两三点听到吹风下雨,我们都要立即赶往粮站,做好避雨措施。”唐平说。
工作量大、人手不足也是常态。过去收粮都是农民自己到粮站交粮,一到收粮季节,早晨5点,粮站外就排起长队,负责称重的司秤员只有两三个人,经常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才能下班。
收粮、查粮、验粮是粮站的常规工作,虽然细微繁琐,却要求有极高的责任心。“负责任、热心肠,对工作精益求精。”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也是他35年来未发生一例差错的秘诀。
从入行开始,唐平就坚持记笔记,后来他把十多年的管粮心得归纳编撰成稿,整理出《粮食保管手册》,成为公司培训教材,传帮带仓储保管业务能手40余人。
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唐平也不断创新,改进储粮手段。粮仓的通风效果对库存粮食的品质影响很大,他创新将通风管道开孔率从25%改装成30%-35%,每年可节约上万元的电费开支。
2015年,大英县粮站在全省率先探索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他又积极推广绿色储粮工艺。唐平说,这项技术可以利用地层中的冷气资源,相比空调、谷冷机等制冷设备,可节省用电量60%-70%。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他的本色。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主动请缨多次涉险深入灾区运送粮油;2012年遂宁“9·10”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时,由于担心库房粮食安全,他一连数日在粮站吃住。2015年,在粮站安装机器时,他不慎滑倒,造成胸十二椎体压缩性骨折,被鉴定为9级伤残,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直到现在,他的腰部还经常胀痛,无法弯腰,干不了重活。
35年来,他攀爬仓库楼梯的长度累计超过28万米,相当于爬了32座珠穆朗玛峰;他巡视的粮仓踏板长度接近7万公里,能绕地球一圈半。(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