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論劍,他們如何看待智媒發展?

2025年11月28日14:23 |
小字號

11月27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中共成都市委網信辦指導,成都傳媒集團、成都傳媒產業集團主辦的“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在成都舉行。

如今,傳媒領域正處在“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階段。如何理解生成式AI技術重塑產業邏輯,推動傳媒業態加速向“智能+”深度轉型成為迫切的命題。在此背景下,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以“智媒賦能園區融合提升價值”為主題,活動旨在通過主題演講、圓桌對話、成果展示、場景發布等環節,推動智慧媒體交往、智能技術交易與智力資源交流,進一步構建國內領先的智媒體跨界交流與產業對接平台。

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張江產業工程院、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長江日報社、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新京報、傳播大腦、螞蟻集團等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蓉城,聚焦智媒體的未來,共同探討智能技術如何重塑傳媒生態與未來圖景。

▲會議現場

聚焦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

勇敢闖入“算法+數據+場景”的無人區

在媒體融合邁向縱深的關鍵階段,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已成為關乎其生存與發展的時代命題。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喻國明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行動路線圖》主旨演講中指出,主流媒體在智能時代面臨“越融合越邊緣”的困境,根源在於技術制度重構了傳播權力。他提出“雙軌嵌入”模型,強調以“結構節點”思維重構內部流程,實現全鏈路數據化與可編程化,並將主流媒體嵌入社會治理基礎設施,生產“解決方案型產品”。

喻國明說,主流媒體的未來在於從“身份主流”轉向“能力主流”。主流媒體必須跳出“內容+渠道”的傳統思維繭房,勇敢地闖入“算法+數據+場景”的無人區。通過將媒體能力融入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在算法社會中扮演連接各方、平衡利益的樞紐角色,主流媒體才能重獲話語權,完成這場關乎生存的“驚險一躍”。

面對技術重構傳播權力的現實,堅守媒體本質同樣至關重要。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光表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加速發展,給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以及傳播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一個不可逆的進程。對主流媒體而言,如今的現實語境,隻有巧妙借助新興技術,才能更好地還原‘新聞現場’,更加精准地觸達我們的受眾群體。”同時,陳光還強調:“無論技術如何變遷,真實與客觀始終是媒體不可動搖的生命線。”

作為長期研究科學技術史、技術創新經濟學的學者,陳光表示:“過去幾百年裡,每一次重要的技術革新,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新興技術的加速迭代,給原有的公共空間治理模式、行業規范、相關倫理道德領域帶來的沖擊。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更加完善的‘頂層設計’,並建立起監督預警機制。”

在變革中堅守核心價值,在創新中把握發展方向,這正是智媒時代主流媒體的破局之道。

聚焦創新技術

展望人機協同的媒體新形態

創新技術,是驅動媒體進化的核心引擎,也是本屆論壇嘉賓熱議的焦點。

作為業內首個全代碼生成多模態內容的AI助手,螞蟻集團靈光App用戶負責人馬靜分享了“靈光App”的實踐成果,其“靈光閃應用、靈光對話、靈光開眼”三大功能重塑用戶交互體驗。 這是該款產品本月18日上線以來,首次對外分享展示。

這種面向用戶的技術創新,與內容生產端的變革形成呼應。

澎湃新聞CTO、派生萬物智能技術有限公司CEO兼CTO孫揮介紹了智媒產品“派生萬物”AI短劇生產平台。“短劇在近兩年迅速崛起,而多模態技術的突破讓AIGC漫劇成為可能。通過原生多模態AI生成方式,用戶隻需輸入如‘明修暗度’的成語故事,系統即可自動生成腳本、分鏡並完成視頻制作,甚至添加字幕與音效。即便是零基礎的用戶,也能在半小時內完成一部短片創作。”

孫揮說,AI短片具備超強一致性與多模態能力兩大優勢。隨著技術突破,對文字的解讀與連續性處理能力顯著增強。“現在也有一些公司在做AIGC真人短劇,盡管當前AIGC真人短劇在質量與成本上還有一些差距,但相信未來一至兩年將會有更多項目落地。”孫揮說,“目前短劇制作仍面臨人才、技術壁壘,需與行業深度磨合,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從工具創新到生態重構,技術正在重塑媒體的本質。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以前瞻性的目光描繪了2030年的媒體圖景——在他看來,“聊天即媒體”“陪伴即媒體”將成為現實,而主流媒體的核心價值,將在於如何駕馭這種“人機共生”的新型影響力。“目前的互聯網本質上還是‘人聯網’,而未來將是‘人機協同、人智共存’。信息傳播不再局限於‘人傳人’,而是‘機器傳人’‘人傳機器’‘機器傳機器’。無數的信息節點將由智能體自動分發與處理。”

在未來,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媒體進化的內在動力與未來生態的構建者。

聚焦園區經濟和創新發展

構建媒體深度融合的產業新生態

園區不再是簡單的空間載體,而是媒體、技術、文化與產業融合的創新試驗場,正以生態之力重塑傳媒價值鏈。

聚焦園區經濟與媒體深度融合,本次會議安排了科技和文創園區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推動政策落地、業態創新與園企務實合作。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魯立文在主旨演講中指出,園區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成都已形成“3+22+N”產業園區體系及“789”良好格局,並提出“防止發展短視、解決專業性問題、構建新“筑巢引鳳”模式、注重投資於人”等發展建議。

當園區從物理空間轉向創新場域,企業需求正發生深刻變化。

蘇州馳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郭浩然從企業視角指出:“過去創業選載體,主要考量價格、交通與人力資源。如今,產業鏈上下游生態、算力支持等則成為優先考慮的要素。”郭浩然舉例說:“比如AI初創企業對算力的需求已超過管理與市場投入。沒有算力支持,即使有算法與人才,企業也難以起步。再比如材料與機器人企業需實驗環境支撐,這也促使科創園區的專業屬性日益增強。”

郭浩然強調,場景與數據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關鍵需求之一。“我們投資的企業常手持AI技術卻苦無應用場景。園區不僅是辦公空間,更是生活與實驗場景的集合體,應幫助科創企業找到市場化前的試驗場。此外,數據資產極為重要,例如機器人企業急需數據提升技術指標。這些都是園區經營者需重點關注的要素。”

這種“產業生態”思維,在文創園區實踐中得到生動印証。

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總裁羅邴文分享了東郊記憶的更新故事。“我們基於工業遺存,以有機更新理念打造獨特工業美學的建筑群落,實現業態與場景的深度融合,形成難得的‘場域精神’。”

羅邴文強調,東郊記憶的成功離不開“不可復制的成都力量”。“盡管多地想要復制東郊模式,但其獨特基因無法移植。比如,園區內的服裝店不僅是商業空間,更是國貨潮牌生態的體現。經過四年深耕,我們在全國非標商業中潮牌佔比位居前列,甚至接到歐美大量訂單。這背后是成都深厚的嘻哈文化、街舞、咖啡指數等時尚消費力的轉化。成都的音樂產業、選秀文化等資源在東郊記憶匯聚,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魅力。”

成都論劍,觀點激蕩。當技術的洪流奔涌而至,當媒體的邊界不斷消融,2025智媒體50人會議以其前瞻視野與務實思考,探討著未來。他們勾勒的,不僅是技術迭代的軌跡,更是人機協同、生態共建的媒體新圖景。這場關於未來的思辨,正為中國智媒發展注入源源動能。(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攝影記者 周仕軍)

來源:紅星新聞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